筆趣閣 > 橫明 >566 棉花的浴火重生
    棉花作爲紡織品,在大明出現的時間比較晚。

    在此之前,麻布和絲綢是主要的紡織材料。

    歸根到底,還是棉花本身的特性,早年間的棉花並不是這個棉花,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的認知存在差異。

    說起來,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區。傳入華夏之前,本地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

    此前,棉花和木棉經常被混淆,哪怕就是在大明,仍舊有很多人分不清他們誰是李逵誰是李鬼。

    兩者的區別,其實在文字就能看出來差別。南朝宋以前,只有“綿”字,沒有“棉”字。

    可見棉花的傳入,也就是南北朝時期,剛剛進入華夏勢力範圍,並沒有推廣的機會,作爲外來物種,還不能喫,很難入主中原,成爲廣闊天地的主導,此時棉花一般在邊疆種植。

    等到開枝散葉、大量傳入內地,是在宋末元初。人們逐漸意識到,棉花也能成線,作爲紡織原料。也正是如此,纔有了黃道婆在南方發展和更新棉花紡織技術。

    史書載,“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由此可知,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海南甚至形成棉花中心。

    等到太祖皇帝登基,憑藉棉花的特點,便開始在全國推廣。

    因此,棉花產量是一個先增加後減少的過程。開始時候,全國人口不多,可以有多餘的土地來生產棉花。但是隨着人口的增加,糧食的需求增加,棉花的產量也就越來越少。

    到了現在,棉花產量比之此前,下降有一半以上。

    朝廷對於單個農產品,很少做專門的而研究課題,也就是因爲涉及到棉花的種植,泰昌便要求大臣們說說棉花的歷史。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不偏聽一家之言是泰昌的特點,哪怕是屢創奇功的方書安,也沒有那樣的待遇。

    皇帝的命令,自然是要爭先恐後完成,方書安寫有一部分,戶部也寫了一部分,纔有前面的介紹,一番解釋,大臣們總算是明白棉花這種作物的來由。

    此前,棉花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不受人喜歡,主要是因爲棉布生產工藝粗糙,生產出的布料和麻布有的一比。

    傳統工藝的棉布,一直延伸到新世紀還有人使用,也就是偶爾還能見到的老粗布。據說是有些人懷念粗棉布那種顆粒感,有童年的感覺

    也正是因爲他的顆粒感,是傳統工藝當中無法避免的問題,難以具有絲綢順滑的感覺,所以棉布也就無法進入大家之眼,只能淪落到和麻布一樣的水平,作爲平民用料。

    方書安要解決的,便是這樣的痛點。

    他拿出來幾塊布,交給太監,讓他分給各位官員。

    “書安,你的真是棉布”泰昌拿到手染成花色的棉布以後,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棉布他自然是接觸過,但是方書安提供過來的東西,根本不可能是棉布的質感。

    可是,不是棉布又是什麼呢

    絲綢的質感要光滑很多,呢絨也就是毛紡的手感又要絨上很多,麻布就算了,不可能做成如此。

    這種溫暖舒適一點不帶涼意的感覺,帶來其他任何布料不能提供的質感。

    “陛下,除了棉布,再沒有其他布匹能給出類似的觸感”方書安拿着布料,向泰昌解釋着。

    “諸位卿家,你們怎麼看”泰昌揚起手裏的印花棉布,問向衆人。

    他這些官員們雖然不識百工,但是都算博聞強識,如果有其他的材料,不可能逃過他們的雙眼。

    “陛下,臣從未見過類似的料子,但是它和一般的棉布差距也太大了”身爲左都御史的李鋕先開口。

    屁股決定腦袋,奔着懷疑一切的原因,李鋕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懷疑態度。

    他當然知道這不是已知的料子,但是也不敢確認就是棉布。

    如果方書安是弄其他東西過來充數,當作是用兵西北的藉口,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陛下,臣也說不清此物是否棉花,但是臣有一問,剛好問問方書安。”身爲禮部尚書的何宗彥,將問題對準方書安。

    “儘管問就是,有什麼問題,當庭就說個清楚。”泰昌通過何宗彥的請求。

    現在不就是解決疑問的時候,誰說服誰,就看此時。

    “謝過陛下,那麼敢問方書安,棉花既然最多也就在陝南甘南種植,它是如何能在西域種植若是在前唐時期已經傳入中土,爲何未曾在唐時流行亦或者說,棉花在西域,緊緊是部分地區能種植”

    何宗彥提問的角度很刁鑽,或者說是很精確。

    漢代不說,因爲前邊引用的史書記載,漢代並沒有棉花的出現。唐代如果真有棉花在西域種植的記錄,爲何沒有人能意識到價值呢

    “何大人,棉花傳入中土,在南朝宋便有記載。至於爲何沒能在大唐興盛,我等分析過主要原因。如是作爲填充之物,並不比木棉產量高,而且佔用耕地,十分麻煩。也就是在蒙元時期,黃道婆改進棉花的紡織技術,棉布作爲一種布料,纔開始廣爲流傳。”

    何宗彥的問題,方書安還真沒有提前準備,不過恰好問在關鍵處,因爲在前世歷史書上,介紹過黃道婆對於棉布的功績。

    方書安說了一半,繼續說,“甘南和陝南氣溫較高,相比之下,西域冬季持續長,溫度低,看上去並不適合棉花種植。事實上,並非如此,棉花的生長週期並不長,而且在吐魯番王國等地,夏日的氣溫要比甘南更加炎熱,生長棉花不是問題。”

    對於氣候的問題,他清楚的很,作爲華夏地區高溫記錄之一的吐魯番盆地,熱量甚至比他低緯度的一些地區更加充分。

    至於西域炎熱的問題,各種傳說記載還是有的,火焰山的故事,早早就有流傳。

    “看來書安調查的很是清楚,既然沒有影響,老夫也就沒有問題了。”何宗彥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他有問題當然會問出來,既然沒有問題也不會強求。

    西北的事情,現在由他在交涉。

    說起來,難度很大,那些人和喀爾喀、科爾沁不一樣,他們到現在都以爲,大明軍隊不敢將他們這樣。

    事實上,換做以前,或者真的只是打嘴炮而已,畢竟大明的軍隊已經一百年沒有踏上漠西蒙古的土地了。

    正因爲他們盲目的自信,所以將喀爾喀使者帶過去大明的照會當作廢紙一樣的燒掉。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