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策行三國 >第779章 宏願
    孫策以五千人擊敗許貢,臨陣斬首,大獲全勝,但他本人卻沒有進駐姑蘇城,而是率軍撤回大雷山。

    他甚至以自己不是吳郡太守,不宜過問吳郡的事爲由,將所有的事都交給了蔡瑁和魏騰。有什麼事,先由蔡瑁和魏騰處理,處理不了再到大雷山向他請示。

    蔡瑁第一次做太守,魏騰也是第一次做縣令,兩人感激於孫策的信任,都非常賣力。蔡瑁擅於做生意,談判是一把好手。魏騰是名士,和吳郡世家關係密切,兩人聯手,一個談利,一個談義,倒也相得益彰。

    在親眼見識了孫策的胸襟氣度後,陸康相信孫策能夠爲吳郡帶來太平,其他人相信孫策能給他們帶來利益,所以都很積極。陸康和高岱忙着籌措吳郡郡學,擴大規模,增修校舍,一心要將吳郡郡學打造成和南陽郡學一樣的學術高地,張允、沈珩接受了蔡瑁的聘請,入太守府任職,朱桓什麼也不想,鐵了心從軍,成了孫策身邊的一個參謀。顧徽到孫策身邊做了幕僚,幫孫策掌管文書,迎來送往。只有皋過懶散慣了,只願意和蔡瑁合作做生意,不想入仕受拘束,依舊做個自在閒人。

    在這幾家的示範作用下,吳郡世家紛紛投效。原本依附許貢或者接到孫策邀請卻沒去的人現在都後悔了,託關係,找門路,一心想跟上新形勢。爲了彌補失誤,他們加倍的奉獻,或是用錢鋪路,少至幾百多則千金的送,或者主動獻地,全力支持孫策的新政,或是主動讓利,以更優惠的條件和孫策談合作。幾天功夫,孫策就收到了上千頃的土地、六千多金,各種禮物更是堆積如山,荷包鼓鼓,財大氣粗。

    不得不說,吳縣的有錢人真不少,江東第一都會名不虛傳。

    但孫策還是深居簡出,不僅自己很少去姑蘇城,就連有人上大雷山求見,他也讓顧徽、蔣幹接待,自己很多少露面,能隨時隨地見到他的除了蔡瑁只有陸康。

    對這份榮耀,陸康既感激,又有些不安。

    “我真沒時間。”當陸康又一次表示自己怕愧對孫策的信任時,孫策說道:“我馬上就要回陽羨,劉繇正在攻擊丹陽,銅官山裏的山賊也不消停,我要趕去處理。等沈友、朱桓徵兵結束,我們就走。”

    說到徵兵,陸康也有不同意見。孫策擊敗許貢後,將潰敗的郡兵幾乎都遣散了,讓蔡瑁、沈友、朱桓重新徵召,不僅要身體好、有戰鬥力,還要家庭穩定,有恆產,並且尊重本人意願,不想從徵的不勉強。吳縣雖然人口多,但真正願意當兵的多是迫於生計,生活無憂的有幾個願意到戰場上拼命?

    孫策解釋了自己這麼做的原因。正因爲上戰場有危險,所以不能選那些唯利是圖的人,他們就是了爲活命,一旦形勢不利,他們不會堅持。什麼人才能冒着生命危險堅持戰鬥?有信念的人。什麼信念?一是保護家人,守土有責;二是建功立業,富貴可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最艱難的時候也能咬牙堅持,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爲了勝利付出汗水和鮮血。

    孫策很誠懇。“陸公,我要的是有信念的士,不是隻會殺人的虎狼。我聽說古代的武士也是士,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從軍征戰的。現在用罪人、奴僕從軍,離士的標準越來越遠,就算朝廷想重振尚武之風,這樣的武人也不可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我雖然能力淺薄,願從小處做起,以士的標準要求自己,要求部下,踐行聖人教誨,即使任重而道遠也在所不辭。”

    朝廷尚武也許只是權宜之計,但孫策卻沒有敷衍的意思。武人地位的下降固然有儒家當道的因素,但武人本人素質越來越差也是重要原因。春秋時征戰是貴族的特權,文武不分,武士也是士,征戰立功是提升階層的重要途徑,所以讀書人不僅不反對習武,而且很積極主動,不需要提什麼尚武之風,武風就很濃。孔子本人就是高手,射御都堪稱一流。後來戰爭規模擴大,士不夠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