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策行三國 >第1118章 何氏家風(殤今恫古打賞加更,求保底月票!)
    “是啊。”孫策捧起碗,吃了一大口。飯菜的味道一般,可是看着何夔難受,他有一種惡作劇得逞的興奮,胃口大開。“足下覺得如何,尚能下嚥否?”

    何夔非常勉強地點點頭。“呃……尚可。”

    “那就多喫一點。足下身形魁梧,想必飯量不小。”孫策很滿意。“我久仰足下大名,有很多問題想請教,願與足下秉燭夜談。”

    何夔沉默了片刻,強笑道:“多謝將軍錯愛,只是夔有俗務在身,亦不習軍營,不便久留,還請將軍見諒。今日冒昧,叨擾將軍,下次當備禮拜訪。”

    孫策嘆了一口氣,臉上的笑容散去,很是惋惜。“聞說令祖曾以大司農行車騎將軍事,征伐匈奴,我心嚮往之。如今天下擾亂,匈奴人又蠢蠢欲動,本想追前賢故事,驅逐匈奴,奈何足下要務纏身,不能請益,實在可惜。”

    何夔眼神疑惑,一時分不清真假。“將軍,中原未定,如何能用兵幷州?”

    “是啊,天子西遷,中原州郡各自爲戰,自顧不暇,的確難以措手西北。就算天下初定,戶口損耗,倉促北伐,恐怕也難免有高祖帝平城之難,每念及此,我就輾轉難眠。想我華夏衣冠卻被胡虜侵襲踐踏,縱有山珍海味也食之無味,難以下嚥。”

    孫策本來只是說了玩,藉着何夔曾祖何熙的事來調侃何夔。何熙是東漢和帝年間人,漢和帝時代可以說是東漢最後的輝煌,經濟、政治、軍事都達到了巔峯,堪稱東漢的盛世,其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後世有學者分析,盛極而衰只是表象,歸根到底還是所謂的盛世往往是各種矛盾積累到了一定程度,開始由積極的作用轉向消極。

    比如人口的增加。對於農業社會來說,人口增加,社會財富纔會增加,纔能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對外征伐。但人口增加也意味着土地不足,再加上土地兼併,流民的苗頭已經萌芽。

    比如儒學的深入人心。光武帝獎勵氣節,東漢儒學大盛,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朝廷更有效率,但集權也讓部分利益集團控制權力有了機會,外戚與外朝爭權開始初現苗頭。儒門辛苦了兩百多年,終於看到希望的時候,卻發現被離皇帝最近的外戚先摘了桃子。

    儒學的得勢還有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那就是尚武之風消失殆盡。因爲社會安定,戰爭少,以戰功入仕幾乎不可能,遠不如讀書來得便利,士大夫階層紛紛轉向儒學,允文允武的風氣漸淡,投筆從戎也不再是佳話,重文輕武初現苗頭。

    何家也是代表之一。何熙曾率兵征討匈奴,但他的子孫卻都是儒生,空有一副偉岸丈夫的軀幹,精神卻逐漸文弱。到了何曾那一代,已經墮落成了僞君子。

    孫策對此深感痛惜,看到何夔這副道德君子的模樣便有氣,想拿他開開涮,可是話一出口,他便想到中原內戰之後的五胡亂華,心情實在好不起來,玩笑中多了幾分真誠,鬥氣便真成了憤怒。

    何夔猶不自覺,輕笑道:“將軍心憂天下,令人佩服,不過夔以爲將軍有些過慮了。匈奴衰落已經近百年,如今不過是朝廷豢養的一條守門犬而已,豈能和秦漢之際的匈奴人相提並論。就算中原有所損耗,匈奴人也不足以爲患。”

    孫策眼神閃動,將手裏的碗筷輕輕地放在案上,神情凝重。他原本對何夔還有幾分敬意,此刻聽了這句話,忽然意識到自己想差了。風氣的變化豈是一朝一日,魏晉風度從來就不是突然興起,學界早有共識,所謂清談便來自漢末士大夫的清議,區別只是莫談國事,更加務虛而已。可是漢末士大夫何嘗務實,他們抱着幾本經書指點江山,卻不肯睜開眼睛看一看真實的世界。

    眼前的何夔便是典型,他覺得匈奴人不足國患,卻忘了匈奴人是少數民族中最深入漢境的一個,託以袁安爲首的鴿派之福,他們既得到了漢人農耕的好處,又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