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策行三國 >第1767章 一見如故(刀刀口打賞加更)
    “教化?”閻柔停住了腳步,手不知不覺的鬆開了刀環,十指交叉,抱於腹前,一時出神。

    太史慈也停住了腳步,負着手,慢悠悠地轉過身,面對閻柔,眼神真誠而坦然。“吳侯以爲,草原生活艱苦,非中原錢糧不能自存,但中原錢糧亦百姓辛苦所得,可用於邊疆將士,不可用於賂敵。若是從牙縫裏節省出糧食卻養肥了虎狼,自戕其身,實在是愚蠢之極。閻兄,你以爲如何?”

    閻柔若有所思,卻沒有回答。這是他沒想到的答案,雖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有一點很清楚,劉備所言不實。一念及此,一腔怒火便抑制不住的往處涌,眼角青筋暴露。太史慈看得真切,暗自提高警惕,以防閻行暴起傷人,眼中卻露出遺憾之色,一聲輕嘆。

    “閻兄,你我初見,有所誤會在所難免。我來自青州,你生在幽州,立場不同也情有可原。君子和而不同,我雖然不敢以君子自稱,卻相信吳侯乃是君子無疑。我不擅言辭,你如果還有不解之處,將來有機會可以當面向他求證……”

    閻柔驚醒,知道太史慈誤會了,連忙拱手道:“太史兄,你解釋得很清楚,柔蒙教誨,感激不及。先前爲人所誤,對太史兄多有冒犯,還請太史兄恕罪。”

    太史慈心中一凜,卻沒有追問,含笑道:“無妨,閻兄燕國男兒,胸懷磊落,只要把誤會說開就是了。怎麼,不請我去你營中坐坐?”

    閻柔再次拱手,一揖到底。“營中偏狹,不敢奉客。請太史兄暫回,容我準備一下,稍後便去你營中請見,到時候還要請太史兄多多指教。”

    太史慈眉頭微挑。閻柔要主動去他營中拜訪,這是釋怨爲友,正式結交的意思,他自然求之不得。“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在營中恭候閻兄。”

    “一定,一定。”閻柔再拜。

    太史慈也沒有謙虛,還了禮,轉身走了。閻柔一直拱着手,看着太史慈走遠,這才慢慢直起身,心中感慨不已。太史慈胸懷坦蕩,乃當世大丈夫,能以此人爲將,吳侯孫策必非等閒之輩。相比之下,劉備的人品就差太多了。他能有今日,孫策出力不少,如今又派太史慈協助他征戰,他卻在背後說孫策的壞話,哪裏還有什麼底線可言。與這樣的人爲伍,簡直是最大的恥辱。

    閻柔回營,挑了兩匹好馬,又換了一身衣服,帶着兩個親衛來到太史慈的大營,正式投刺拜謁。太史慈早就等着,親自到營門迎接,將閻柔迎了進去,重新見禮。閻柔獻上馬,太史慈回贈了一口刀,一套甲冑。閻柔愛不釋手。兩人喝酒說笑,比武論藝,一見如故。

    席間,閻柔詳細詢問孫策的化胡方略,態度誠懇。他是漢人,又在草原上生活了十幾年,與不少鮮卑人、烏桓人都有交情。如果太史慈只爲殺戮而來,他肯定不會同意,但太史慈是爲了邊疆的長治久安而來,他自無反對之理。身爲幽州人,他見多了殺戮和鮮血,也一直苦思漢胡相處之道,因此支持劉虞的安撫之策。他心裏也清楚,殺戮固然不是治本之法,安撫也不是長久之計,劉虞和公孫瓚都有失偏頗,他支持劉虞也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如今孫策欲行化胡之法,教化胡人百姓,兼用徵撫二策,至少聽起來更有道理。

    在來幽州的路上,太史慈曾經和孫策多次長談,如何對待胡人便是其中的關鍵,這化胡之策就是他們反覆商量的結果,甚至不能說是哪一個人的主意,只能說共同智慧。孫策認爲,草原上的胡人是殺不盡的,東胡衰落了,有匈奴人,匈奴人衰落了,又有鮮卑人、烏桓人,可安撫也不是長久之計。這百餘年的安撫政策便是明證,相比於徵撫,朝廷是少花了錢,省了心,但匈奴人、鮮卑人日益坐大,已成隱患,也是不爭的事實。幷州大半爲匈奴人所佔,幽州也成了鮮卑人想來就來的牧場,何嘗有一日太平。

    但化胡之法只是設想,能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