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策行三國 >第1812章 攻心爲上(逍遙書湖打賞加更)
    三戰三捷,斬首近萬,俘虜一萬五千餘人,臨陣斬將奪旗,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損失遠低於預期,太史慈用戰績證明了自己,宣佈了漢軍騎士王者歸來,重新稱霸草原。

    擊敗素利之後,太史慈就宣佈要加強對鮮卑人的招降。如果一開始就提這一點,大概會有人以爲他怯懦,不敢和鮮卑人正面對決,可是在太史慈用兩場酣暢淋漓的戰鬥證明了自己之後,沒有人懷疑他的勇氣和實力,只會認爲這是仁義所致,是顧全大局的英明之策。

    雖然兩戰皆勝,但傷亡還是在積累,諸部的傷亡都超過了兩成,實力較弱的漁陽突騎和閻柔部甚至達到了三成以上。如果不加以節制,與鮮卑人硬打硬拼,傷亡終究會成爲沉重的負擔。能勸降就勸降,儘可能的減少無謂傷亡,也就成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在槐頭陣亡之後,尚有一戰之力的鮮卑人決定投降。在交戰之前,他們就被百戰部落、野豬部落的敗亡嚇破了膽,此刻剛剛開戰不久就遭受重創,心理徹底崩潰,沒有人願意再堅持,見漢軍願意放他們一條生路,便紛紛放下了武器。

    按照事先的約定,諸部通力合作,將鮮卑人分割開來,讓他們排着隊通過,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喫肉用的小刀,所有的武器都必須交出,否則格殺勿論。

    在漢軍騎士的監視下,鮮卑人依次接受檢查,沒有人敢有任何小動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白白送了性命。鮮卑人和草原上的民族一樣,沒有什麼忠誠觀念,沒有什麼事大得過自己的生死,投降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既然槐頭已經死了,他的部落也就不存在了,他們要想活下去只能投奔其他的部落,既然漢人肯收留他們,投降漢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說不定還能搬到塞內居住,不用在草原上苦熬。鮮卑人拼死拼活不就是想到塞內生活嗎?檀石槐奮鬥了一輩子也沒能實現的願望,現在卻唾手可得,只有腦子有坑的人才會不願意。

    太史慈坐在山坡上,讓人從俘虜中找來了槐頭的親衛,打聽槐頭的部署。得知槐頭和闕機有約,太史慈很是意外。槐頭都死了,戰鬥也結束了,怎麼闕機還沒露面?槐頭的親衛也說不清楚,但他們都對闕機沒什麼好詞,用鮮卑語痛罵闕機是懦夫,背信棄義。

    太史慈哭笑不得,只得暫時存而不論。

    清點了戰利品後,太史慈將大部分軍械都分給了閻柔等人。鮮卑人的軍械大多比較簡陋,稍微提得上嘴的也就是弓,尤其是貴人所用的弓用料考究,裝飾華麗,可是和木學堂出品的制式弓弩相比,那些弓也就適合個人收藏,不能大用。

    對太史慈來說,有用的戰利品只有一樣:戰馬。

    三戰過後,太史慈繳獲了一萬多匹戰馬。如果以價值論,這是一筆鉅款。雖然和付出相比還是入不敷出,可是對於嚴重缺馬的孫策來說,這些戰馬的價值不能僅僅用金錢來衡量。有了這一萬多匹戰馬,他在騎兵上的弱勢就能得到一定的彌補,至少各部都能組建自己的親衛騎了。現在的問題是怎麼將這些戰馬送到孫策的手中。冀州還有袁譚手中,僅靠海船運輸是遠遠不夠的,最好的辦法還是送到遼東,在沓氏上船,再送往青州,由青州發往各戰區。

    不管是哪條路,成本都不低,幽州的特殊地理註定了是一場高投入、低迴報的戰爭,可以得利於一時,不能持久。正因爲如此,在閻柔等人興奮於戰功赫赫的時候,太史慈已經在考慮如何維持幽州的長治久安,化胡之策已經悄悄的實施。

    他巡視俘虜營,就像關心自己的部下一樣關心這些鮮卑俘虜,察看他們的食宿,關心他們的傷勢,又從中挑選了一些人補充到自己的親衛營,雖然人數不多,但這些特點鮮明的鮮卑面孔跟着他出入鮮卑人的營帳,極大的安撫了俘虜們的情緒。他甚至學會了幾句鮮卑話,和鮮卑俘虜聊天,半生不熟的口音在引起鮮卑人的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