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帝國的崛起 >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鹽業要完
    五月中旬,京師裏酷暑難耐。目前京師裏炙手可熱的權貴人物新秦伯張昭府前卻是“門前冷落車馬稀”。

    當然,這並非是張伯爺突然被皇帝所厭棄,要倒臺了。而是張昭派出親衛,主動將拜訪的訪客給清理了。

    他搞了一個“登記式”拜訪。來拜訪的人,登記姓名、目的、聯繫地址就可以走了。不能再等在他家的門廳中。

    江南來的鹽商封炎連着在新秦伯府門廳中等了三天,連張昭幕僚的面都沒見上。然後登記了一下,就給清理走。

    他被清理走之後,如今便在學院鎮中落腳。坐在茶館裏,和“同病相憐”的人閒聊、吹牛。

    京城最核心的位置是四九城。從安定門出兩裏是小安鎮,再行八里就是城北的京營、十二團營駐地。

    順着駐地往西行數裏,便是新軍營的駐地。而近年來隨着新軍營的擴充,新軍營營地面積急劇的擴充。

    新軍營外的家屬區往南行兩裏地,就是如今在京師中大名鼎鼎的“新軍集”。

    這裏的繁華、出名不僅僅承擔供應新軍營中數萬人生活物資、消費的職責,更因爲有“新軍營醫院”的存在。新軍營醫院對外收治病患,贏得無數好評。

    它不像太醫院只對天子和權貴們服務。

    而新軍營最西邊的地界幾乎就是挨着張昭的新秦伯府。大約五百米遠。

    但是,之前到張昭府上拜訪的人羣,如果是從京城裏出發的自沒話說,大概率要在新軍集落腳。而如果不是,則會轉往學院鎮中休憩片刻。

    張昭修建新秦伯府後,將燕園劃出去建了一個京師大學。而京師大學的師生們自不會往新軍集去消費,距離有四五里路呢,京師大學大門出來往南一里地匯聚成了一個小鎮。名爲:書院鎮。

    這裏不僅僅是有“京師大學”,還有“京師第一初級學堂”,以及一所由真理報社贊助的小學。

    去張昭府上的人寧願是沾一點“文氣”,也不願意沾一點“晦氣”。現在醫院是被認爲不吉利的。

    書院鎮中偏清靜一些。朗朗的讀書聲偶爾傳來。茶館中,和封炎早上一起在新秦伯府門口登記的中年文士,手裏拿着一份真理報,道:“今日偶遇封員外也是緣分,只是在下對鹽法有些不明白,還請封員外不吝賜教。”

    張昭的奏章一遞交給內閣,消息就傳出來。真理報立即發表評論文章,給予造勢。這個手筆來自於剛剛自遼東返回京師就任真理報社副總編的趙統。

    封炎四十一歲的年紀,白胖胖的,笑道:“沈兄客氣。要說國朝對鹽法變遷最熟悉的,恐怕還不是朝廷,我們鹽商對其中的變遷更瞭解。像真理報上的這篇文章其實是有一些錯漏之處的。

    弘治五年,時任的戶部尚書葉淇奏請天子改開中法爲折色法。徽商由此在兩淮大興。這兩個鹽法沈兄可知道?”

    姓沈的文士點頭,“沈某知道。”

    大明朝大名鼎鼎的“開中法”,這怎麼沒幾個讀書人不知道!其法的概要是:即商人向邊地輸送糧食,然後換取鹽引獲得利潤。

    戶

    部尚書葉淇爲彌補弘治年間的財政虧空,改爲商人只要向朝廷繳納銀子就可以獲得鹽引,從事販賣食鹽的活動。

    而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即中央財政的收入雖然增加了,但是邊地的糧餉卻越發的困難。

    要知道大明的九邊軍鎮,大部分地方都算是苦寒之地,種地是沒有多少糧食產量的。那麼邊軍需要喫飯,這就得拿銀子去買。買的就是高價糧食。

    這導致九邊的開銷日益增大。

    所以,折色法,相當於是把利潤轉移了一下,飲鴆止渴。中央財政在好轉沒多久之後,立即就被九邊的軍費拖得疲憊不堪。弘治十四年,劉大夏就任兵部尚書時給弘治皇帝上書就說起軍中開支過大,請求休養生息。

    真理報上的觀點,就是在批評葉淇鼠目寸光,只注重短期利益,不注重長期利益。

    由此而闡發論點,想要將鹽業的利潤補充到國庫中,那就要跳過鹽商這個銷售羣體,把經銷商的利潤壓下去!

    所以,封鹽商說真理報有錯漏之處。站在鹽商們的角度而言,折色法其實是非常好的。

    他們根本不用再辛苦的往九邊運送糧食,只需要進行“資本運作”就可以獲得鹽引。相比於鹽業的超額利潤,交給朝廷的那點銀子算什麼?

    現在張昭是要把鹽商們的飯碗給砸掉。其核心的觀點是鹽業分爲生產、銷售兩個環節。對於朝廷而言,完全沒有必要讓鹽商壟斷銷售環節。朝廷自己來銷售不好嗎?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張伯爺怕是傻的,不知道有“官鹽”這個東西嗎?

    官鹽價格賣的高,且摻了雜質。老百姓基本都是買鹽商們的私鹽喫。所以,朝廷明明知道鹽業有巨大的利潤,但始終抓不到自己手中。只能靠那一年幾百萬的鹽課收入吊着。

    在鹽商們看來,真正破壞鹽法的,其實不是他們鹽商,而是皇帝、朝廷。

    明朝歷代皇帝都喜歡濫發鹽引,賞賜給權貴們。早就是寅支卯糧的狀態。

    其次,朝廷的各衙門在鹽業中上下其手。搞得整個行業“商不聊生”。所以,他們只能去賣不繳稅,不登記在案的私鹽。而且,兩淮最大的私鹽販子基本都和金陵城中的達官貴人們脫不開關係。

    所以,綜上所述,砸掉鹽商的飯碗,鹽業就能好起來?扯淡!

    封鹽商把能說的,都給這位沈兄說了,感嘆道:“我受兩淮鹽業的同行們委託,過來求見張大帥,不想連一面都見不到。大明的鹽業要完啊。動盪很快就來臨。”

    沈文士眉頭鎖起來,拱手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下還有點事,先告辭。改日有緣再會。”說着,憂心忡忡的離開。

    …

    …

    五月十八日,張昭的奏章送到弘治皇帝案前。弘治皇帝前幾日就給張昭說過,給他一個“欽差”的頭銜去江南“報仇”。

    是以,身體逐漸恢復的弘治皇帝在十九日的下午將張昭召到西苑中詢問鹽法的事情。

    三名閣臣,戶部尚書侶鍾,兵部尚書劉大夏都在此。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