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北宋振興攻略 >第二百七十九章 商稅改制的閉環,讓李綱很爲難
    “康王趙構的札子說讓朕冊封他爲吳王。.”趙桓看着手中的札子,皺着眉頭說着。

    他想搞自立,自己又沒有給他落得口實,自己這皇帝乾的挺不錯的,朝中又沒有奸佞,他連個清君側的名義都打不出來。

    這是沒有名目,想讓自己冊立他爲吳王了?

    李綱想了想,說道“官家,不如冊封一個吳王?”

    “冊封了還能從江南弄到點錢糧。不管是朝堂冊封還是不冊封,他康王已經實質性的自立了。”

    趙桓搖頭,他不是很想給趙構太多的大義之名,但是他還是敏銳的感覺到了李綱話裏有話。

    “是不是商稅改制不理想?還是均田出了什麼岔子?讓李太宰如此爲難呢?”

    李綱點頭稱是,商稅的改制,動的是員外、城裏幫派、城外流匪的大利益,整個撲買制的廢除,還真是商稅上出了一些問題。

    “官家,還是人手不夠啊。商稅改制,需要很多很多的稅稽查,這些稽查雖然是外九流,從永定軍補了一批人,還是有些不夠。”

    “雖然不設撲買了,但是這些過去的撲買依然在巧取豪奪商販的錢貨。不交錢的統統都是惡民,交錢的統統是善民,善民的財貨不會被城外的流匪打劫,但是惡民的就會。”

    李綱的話說的很含糊,但是趙桓算是明白了。

    這員外養城中幫派,而城中幫派在商賈身上巧取豪奪,然後再與城外了流匪分一杯羹,城外流匪放過城中的善民。

    這是一個閉環,如果不消滅其中的一環,商稅改革無疑只是空中樓閣。

    想要真的改變大宋的商稅格局,還是得依靠武力啊。

    而且真正想交給朝堂商稅的商賈,買賣都沒得做,所以這商稅改制的阻力,可想而知。

    “河北路的田產釐清了嗎?”趙桓問道。飯一口一口喫,事一步步的做。

    “還差不少。還有工賑監的民夫正在填坑,所以,釐清差不多得到明年了。”李綱擦了一把額頭的汗,說道。

    “讓親從官釐清田產的時候,查清楚這羣流匪的具體安營紮寨的地方。等朕騰出手來,就把流匪給滅了。”清理城裏的幫會,清理城外的流匪,都是個細緻活兒,急不得。

    “缺了江南的稅和糧,是不是大宋的錢糧就不夠了?”趙桓問道。

    他覺得這纔是李綱勸諫他給康王封吳王的原因。

    “有一點。”李綱嘆氣的說道。

    江南一直是糧倉,河北路的坑,關中和河東路的糧食都是一年一熟,還要輪耕,經過計省的核算,還真缺了江南的糧。

    “朕不想封趙構爲吳王。李太宰還有別的辦法嗎?”趙桓皺着眉頭說道,缺了南方的錢糧,國庫真的無法開支的話,那他也不能一意孤行。

    李綱猶豫了一下說道“那可能就得動點內帑的錢了。有了錢,可以買糧。”

    趙桓一愣,繞了半天,感情是跟自己的小金庫裏要錢啊。繞那麼大的圈子作甚。

    他的內帑多數都是抄家抄來的,本來就是國財,自己也沒花過裏面的錢,多數都是用來給兵卒們用來封賞了。

    他一個皇帝,有花錢的地方嗎?他自己覺得沒有。

    大宋皇帝的內帑很有趣,趙桓專門研究過大宋的皇室的內帑。

    來源是宋太祖皇帝趙匡胤,設立的封樁庫。

    這個封樁庫,都是趙匡胤的私產,他想用這些私產,去跟遼國購買燕雲十六州。

    可惜還沒跟遼國談,他就被斧聲燭影了。

    而後這個封樁庫,一直在改名,先是改名右藏庫,又改名內藏庫。

    而後國庫喫緊,宋真宗的時候,國庫告急,士大夫們就把主意打到了內帑上了。

    宋真宗不喜歡自己的錢袋子被人拿去用,國庫的虧空又不大,他就讓朝臣們自己想想辦法。

    宋仁宗的時候,國庫正式告急,仁宗皇帝,便把內帑的錢拿出來,救濟國庫。

    宋神宗登基的時候,看着跑老鼠的內帑,痛定思痛,決定改革。

    國庫告急,內帑也告急,遊戲體驗極差的宋神宗,將目光看向了中間商的員外們、撲買們還有經紀們,然後國庫充盈了。

    內帑重新堆滿了錢,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熙河開疆2000餘里。

    後來足以用很久的內帑,怎麼消失的?

    趙桓端坐在文德殿,看着延福宮、艮嶽宮的方向,就連連搖頭,錢都建了宮殿。

    趙佶可沒有什麼實用主義精神,他就是什麼奢侈名貴用什麼,金絲楠木一根接一根,奇駿石料都是花費不菲。

    窮盡奢華的艮嶽宮,掏空了內帑和國庫。

    現在李綱要他的內帑填國庫的窟窿,這本身就是一個忌諱。

    雖然看起來官家不是很在意,但是自秦漢以來,內帑和國庫都分的明明白白,朝臣老是找皇帝要錢,並不好看。

    “要多少錢?”趙桓笑着問道,天下都是他的,這錢躺在內帑裏只會生鏽。

    “官家,大約要三千萬貫,纔夠。這還是算的,還不算應急的事。”李綱也是撓頭,要是有點辦法,他能跟官家要錢?

    “三千萬貫嗎?”趙桓的目光看向了趙英,目光中帶着徵詢。

    “官家,給太宰三千萬貫,咱內帑還有一萬萬貫……”趙英小聲的官家耳邊說道“上次查抄了不少的店鋪嗎?臣尋思着,閒着就是閒着,就把店鋪又開了起來。”

    “這不,官家御駕親征回來,倒是弄了不少的錢。這五六個月,商鋪總共交上來一千萬貫。”

    這頭李綱爲了錢的事頭疼,那頭趙英卻把當初抄家的店面都從新立了起來,倒是有趣。

    趙桓清楚的知道,李綱不是沒有想到回易的事,但是朝堂大員不願意碰,或者接觸回易。

    畢竟官商勾結這個詞彙實在是難聽了點,而且是重罪。

    “太宰,咱們那麼多軍器監的工坊,工藝也是極爲領先的,爲何不拿出點工坊來,做回易呢?官商勾結是重罪,但是這買賣是國有的,自然沒什麼官商勾結的說法了。”

    “而且李太宰當初當兵部侍郎的時候,不是幹過這事嗎?”

    李綱點頭,苦笑的說道“那是沒辦法啊,臣當時爲了翻新武庫,肯定的想辦法,朝堂又不給錢,也沒錢,只能自己想辦法了。”

    “官家,有什麼主意嗎?”李綱問道。

    趙桓笑了笑,說道“還以爲你會說,與民爭利呢。”

    “主意倒是有不少,但是現在都不合適。你呢,先把均田和商稅改制做好再說。三千萬,找趙英領吧。”趙桓算是準了李綱要錢的主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