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貞觀俗人 >第782章 二十四功臣
    幾位宰相都想把魏王李泰分封於彩雲之南,這個連大唐驛站都還沒有通及的地方,大唐天子豈忍心讓最心愛的皇子封建那裏。

    “無忌,你以魏王當分封何處適宜?”

    長孫無忌看着地圖,瞧了半天,也覺得雲南道太偏僻了點,這片地區在漢魏以來稱爲南中地區,在隋稱爲南寧地區,入唐改稱雲南道。可不管怎麼說,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依然還是個地方蠻族豪強羈縻控制的局面。

    “不如分封於安南?”長孫無忌斟酌着道。

    高士廉卻出聲反對,“既以宗室皇族,開國功臣世封永鎮邊疆,那就不僅僅是酬功謝賞,還應當起到屏藩作用。臣以爲,西南的雲南黔中諸道,正因爲如今朝廷控制不嚴,鞭長莫及,更應當授封信的過的宗室和功臣過去鎮守。”

    “臣請分封魏王泰於南寧州,分封吳王恪於西寧州,分封齊王祐於東寧州,世封永鎮,代代屏藩朝廷。”

    右僕射開口,讓李世民不由的皺眉。

    高士廉所說的南寧(曲靖),西寧(西昌),東寧(廣西融水)三州,也是隋朝時的三個總管府,其關鍵就是位於要地之上,屬於南中地區的交通要道咽喉,地理位置特別重要。

    “臣還請將黔中矩州改爲東寧州,以廣西原東寧州地改爲融州。”

    李世民看着地圖,高士廉這個提議,要把他的三個皇子全分封到原南中地區,如今卻分屬劍南、雲南、黔中三道,但南寧、西寧、東寧三州所在,卻正是聯通這三道的咽喉要地。

    從戰略角度來說,若大唐以宗室皇子永鎮此三地,那麼朝廷確實能夠進一步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

    可說到底,李世民還是有些捨不得讓自己的親兒子們到那裏去。要知道此時不管是西寧還是南寧又或東寧,名義上歸附大唐,實際上都完全是西南夷們控制的。

    如南寧州,便是由雲南爨氏控制,這爨氏自稱是漢代班超班固後人,到東漢末年,班氏因功受封食邑於爨地,因此就以爨作爲他們的姓氏。到蜀漢時已爲南中豪強大姓,然後遷運庸蜀,流薄南入,落籍於滇。

    到東晉之時,爨琛獨霸寧州,其家族分統各地。

    南梁武帝時,梁王朝征討侯景,寧州空虛,爨氏乘機據有其地,並有諸部,據境二千餘里。

    梁元帝時,爨氏以其地降北周,遙授南寧州刺史,允其子弟世襲,爲羈縻州。

    隋開皇時,爨氏家主爨翫兩次叛亂,隋軍兩次征討,懼而入朝,被楊堅所誅,諸子沒爲官奴,然南中地區依然爲爨氏家族據有。

    大唐開國之後,爲穩定南中地區,李淵將淪落在長安爲奴多年的爨翫之子爨弘達授爲昆州刺史,派人護送他帶着父親屍首爲回爨地安葬。

    爨弘達回到南中後,爨氏各部也很快接受大唐封賞,歸附大唐。當時李淵的女婿益州刺史段綸也趁機招附南寧諸蠻歸順,朝廷在南寧地區設立六個州。不過之後朝廷派去的官吏,卻與爨氏蠻夷們水火不容,因爲權力之爭,雙方爆發激烈的衝突。

    諸蠻復叛。

    朝廷先後派李孝恭、李靖等征討,可每次大軍一走,諸蠻復叛,朝廷苦不堪言,最後只得讓嶲州(西昌)都督府長史韋仁壽檢校南寧州都督,寄治西昌,每年到南寧巡視一次,安撫諸蠻。

    另一邊又用爨弘達爲南寧州刺史,設八州十七縣,任命蠻夷諸部首領等爲刺史縣令。

    在這種妥協安撫政策下,南寧地區纔算是安穩了下來,可朝廷想趁機進入南中地區實行真正統治的計劃也完全落空。

    韋仁壽此後爲大唐在雲南道的全權代表,盡心安撫諸蠻,對於各部是大力拉攏,紛紛授官給職,諸蠻都得了朝廷的封賞,又能開商路貿易,大唐也不來爭權奪地,倒也樂得其所。

    於是此後,韋仁壽又往洱海地區招附諸蠻,再置七州十五縣,整個南寧地區,滇池和洱海兩大地區的蠻族勢力,便都成爲大唐的羈縻臣屬。

    不過這種臣屬很脆弱,是建立在大唐不對諸蠻幹涉的前提下的。

    如果大唐要在西南分封宗室諸王,建立藩國,只怕又將引起新一輪的動盪。

    但高士廉卻堅持認爲,如今雲南的太平只是假象,朝廷不能自己也被這假象欺騙,如今大唐開國之初,國力強盛,君臣進取,正是開拓雲南之機,若是現在不理會,那等到子孫之時,就更沒有這能力了。

    要封就得封最親信的皇子。

    三位皇子分封南中地區,各爲都督,最後是每位皇子的封地周圍,再分封兩到三位功臣坐鎮,這樣形成守望互助之勢,使的他們能夠在蠻地站穩腳跟。

    比如南寧都督府周圍,可於洱海再分封一位功臣坐鎮,另於滇池再分封一位功臣坐鎮,如此起碼有三個封藩鎮守,能保證不懼爨氏等諸蠻。

    蕭瑀也大加贊成,認爲這是長遠之計。

    李世民一時又有些心動。

    “分封吳王恪於南寧州,授南寧州都督,世襲罔替。”

    “分封齊王祐於東寧州,授東寧州都督,世襲罔替。”... 罔替。”

    “分封魏王泰於西寧州,授西寧州都督,世襲罔替。”李世民頓了一下,又道,“魏王泰最近正在編撰一套書,快要完結,便暫令他不之國。”

    ······

    殿中。

    李世民乾脆與宰相們又再次討論了一下功臣世封一事,之前已經分封了數位。

    “功臣世封的標準,第一得是實封國公,第二得是於國有大功者。”

    這兩條標準很高。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封賞功臣,當時授封實封功臣四十八位,但其中國公及以上爵位者,不足一半。還有許多郡公縣公甚至是侯子男爵者。

    而第二條於國有大功者,比較模糊,但按當前之法,起碼得有功臣封號。功臣封號卻也不輕授。

    當初的四十八位實封功臣,去掉國公以下爵,再去掉沒有功臣號的,再把如裴寂、封德彝這樣獲罪削爵的去掉,其實已經沒有多少了。

    當年,這幾年實封功臣也還是有新增的。

    李世民於是坐在那裏跟宰相們商議許久,最後擬出了一份最新的世封功臣名單,同樣是二十四位。

    “太尉、齊國公秦瓊,爲松州都督,封國於齊,爲公國,開國建衙!”

    皇帝親擬秦瓊爲二十四世封功臣之首,對於皇帝定秦瓊第一,倒沒有宰相表示異議,因爲慣例,是按最高官職排名。

    先前皇帝令修氏族志,便也是尚官,如今也是一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