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佛 >第二百三十七章 菩薩願
    人世間,衆人皆將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的道場。佛門四大道場,峨眉山,卻是在最西面。按照順序,悟虛與多吉應該從五臺山,先到九華山,然後再向西行,去峨眉山。但因九華山,如今在朱元璋勢力範圍,從五臺山由北向南,還要經過應天府地界。是以,悟虛多吉二人卻是頗有默契的,選擇了先去峨眉山參拜普賢菩薩道場。不然,經過應天府,被人看到了,或者是二人看到了什麼,難保不就此顯身停留下來。

    五臺山至峨眉山,相隔數千裏。悟虛與多吉,各自祭出法界,御空而行,看着腳下在各處緩緩移動的元軍、陳友諒的漢軍,還有明玉珍的夏軍,依稀有一種小時候蹲在牆角看螞蟻搬家一般的感覺。

    遂誦道,“靈鷲飛起法界明,人間碌碌螞蟻行。”多吉便和道,“山山水水皆有情,放下屠刀見美景。”

    兩人一日千里,腳下事物如走馬燈轉。其間,有山河秀麗,花開月落之世間美景,又有其樂融融,慘絕人寰之人間百態。一閃而過,卻又歷歷在目,紛至沓來,卻又如潮水退去。

    悟虛遂又誦道,“剎那間分別相,悲與歡聚還散。”多吉便又和道,“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

    “呵呵,想不到師兄卻是多情之人。”悟虛笑道。

    “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是元曲西廂記裏面的詞句。多吉此處用來,悟虛自然明白,似乎有隱隱規勸自己的意味。是以,反而,主動先說其是多情之人。

    多吉微微一笑,似乎禁不起悟虛戲說,急忙合掌低眉,一身清爽的素色僧袍,襯着微紅臉龐,猶如風中蓮,雨中花。

    二人如此這般,不自不覺便到了峨眉山下。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前者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有金五臺一說。似乎在人世間,四大道場,四大菩薩,以五臺山,以文殊菩薩爲首。

    這卻不過是人世間一種說法罷了。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分立釋迦牟尼佛左右。三者統稱“華嚴三聖”。說到底,粗淺一點,三位其實都是佛,都是聖人,只不過於無量劫中,隨緣顯化,超度世人罷了。所謂的,文殊菩薩乃諸佛之母,普賢菩薩乃諸佛法王長子,也是一種方便比喻。世人以世間母子之分,便說文殊菩薩在四大菩薩中最大,最不可思議,五臺山也是金臺山,卻是着相了。

    實際上文殊菩薩側重於智,普賢側重於願。智與願,分立與我佛左右,不過是喻示智願融攝,不可分離罷了。信,便是願。所謂學佛,要有信有解,是也。

    怎麼理解很好理解。

    諸位看官,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想必或多或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

    這句“知識越多越反動”,其實有一個前提,那便是立場錯了。

    立場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這立場,便是你信什麼,是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是信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是信勞動最光榮,還是信有錢便是大爺

    這立場便是願,你是想要普度衆生,還是想要一人喫飽全家不餓是想要解放全世界一切被壓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還是想要作一個大地主大資本家大官僚

    上面是拿諸位看官比較熟悉的“知識越多越反動”來做個類比。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侍佛祖左右,喻示着,有了大智慧,還須有正信正願;反過來,你有了正信正願,還須有大智慧。如此,方能成佛。

    就好比,你要解放全世界,但你比較弱智,比較sb,那麼到頭來,恐怕是不成的。你若是非常聰明伶俐,但你整天就想着官帽子美人子鈔票子,那麼,到頭來聰明也是幹精靈,也是假聰明小聰明,恐怕也經受不住誘惑,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誤入歧途,害人害己。

    說到此處,諸位看官,估計會想到一個令耳邊生繭的詞彙,德智體全面發展。嗯,德智全面發展,便是好比佛門中的智願融攝。而所謂的功德,也有類似的意味。

    當然,以上只是類比和比喻。佛門中的智慧,是指的大智慧,真智慧。所謂八識,凡俗中的智慧,不過是八識中意識之產物,而所謂意識,不過是六根不淨,與往昔業力的合和之物。而信,不是叫你迷信。

    這說起來,沒完沒了。不可說,不可說,就此打住。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小生如此着墨,主要還是想說明四大菩薩,不分高下,本來就不應該有分別心分別相嘛。也以此,來讚歎普賢菩薩的十願具足圓滿。也是因此,來讚歎大乘佛教的菩薩心、普賢願。也是以此,讚歎發善心,起正願的無量功德。

    這,也是悟虛從空中飛下來,站在峨眉山腳下,心中的一些沉思。

    帶着這份沉思,悟虛和多吉,緩緩拾級而上。待到了普賢寺,二人面對着正殿中乘坐在白象之上,手持如意,頭戴寶冠的普賢菩薩像,恭敬行禮。多吉因爲是喇嘛教修士,又莊嚴肅穆地行了一遍儀軌,方纔和悟虛恭敬退出,朝着大殿後面的行願樓走去。

    到了行願樓,悟虛與多吉又各自合掌頂禮,默默發願。

    到了山頂,二人默默邁步,置身於茫茫雲海金光之中,一邊走,一邊看着山中諸寺中虔誠信衆,焚香膜拜。

    誦持普賢悟虛遂誦道,“普賢菩薩願無邊,護持衆生生善念。善念無邊祥雲升,萬丈金光在眼前。”多吉和道,“祥雲無邊金光現,原是衆生有善念。忽如一夜春風來,風起雲涌到天邊。”

    悟虛側身,看了多吉一眼。多吉無悲無喜,口誦佛號不止,徐徐朝着遠處飛去,停下來之時,卻是望着下方一處地界。

    徐徐追上去的悟虛,隨着其朝下一望,但見下方一男一女,漫步在石徑之上,偶把山花采擷,笑看雲捲雲舒,偎依着,輕聲笑語着,逶迤進了一座廟宇。這一男一女進了寺廟,來到大殿,焚香膜拜之後,親暱地攜手在寺中攜手而行,在花花草草中輕快地穿行,最後來到了一株參天樟樹下的一處偏殿。二人在偏殿門口相視一笑,隨後擡步進去,斂容禁聲,跪拜在蒲團上,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誦持的,正是普賢行願品。

    悟虛與普賢,在上方駐足片刻,便看到一道道願力,從下方這兩人頭上,升起,如雲如光,飄上天空,照進二人法界之中。

    悟虛眼見得,那進入自己法界的道道願力,隨即消散一空。不由恍然,如今自己法界寂滅,又無本尊,衆生的願力自己卻是難以受取。再看向多吉,那肉眼難見的願力,卻是圍着多吉法界遊走了一圈,便自在空中消散。正要開口,多吉卻訝然道,“師弟法界本尊,乃是觀世音菩薩,又受取回向普賢菩薩的願力,果真是慈航普渡。”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