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吳起篇(10)
    英雄悲歌

    有句話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吳起在楚悼王鼎立支持下,在楚國境內,以鐵腕的手段進行變法和軍事改革。吳起之舉,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甚至在楚國朝臣眼中,是危害社稷的禍人。人人慾殺之而後快。

    有楚悼王的支持,這些貴族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對。

    吳起變法三年,就要展示成果。用行動,比說,更有說服力。楚國強了,才能進一步得到楚悼王的信任,才能鎮住反對者。

    吳起揮出了變法後的第一劍:南平百越。

    吳起先打百越,有以下考慮:

    1、檢驗變法成果。

    讓楚悼王和國人看到變法成果,進而堵住反對者的嘴。

    2、進行戰略考慮。

    百越是威脅楚國的一支力量。當年楚國與中原諸侯爭天下,就是因爲先有吳國,後有越國出來搗亂。百年前吳王闔閭在名將伍子胥、兵聖孫武的聯合下,攻破了楚國國都。楚國要與中原諸侯抗衡,首先要解決百越的問題。

    在吳起的指揮下,楚軍打得相當出色,不僅平定百越,還開拓了大片疆土。史料留下一句話: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等地。

    楚悼王繼位至吳起未入楚之前,他的人生過得是相當屈辱,一直處於被打,還丟了中原重鎮(大梁、榆關)。吳起平定百越,讓楚悼王看到了希望,也燃起了大國夢、強國夢。

    可以說,吳起南平百越,開拓疆土,是一劑鎮定劑。不僅,證明了變法的成果。同時,也深得楚悼王的信任。

    吳起南平百越,又亮出了變法後的第二劍:對陳、蔡用兵。

    陳、蔡兩國,是西周、春秋時期的大國、強國,也是十大公國的諸侯之一。楚惠王時期,先後滅陳(公元前478年)、亡蔡(公元前447年)。陳、蔡地區成爲楚國中原地區最重要之一。楚雖滅兩國,卻被晉國佔了便宜。

    韓、趙、魏三家分晉,陳、蔡地區,又被魏國接管。

    吳起北並陳、蔡,這是楚國北上,與魏國爭雄的信號。同時,也是楚國下一步收復中原重鎮(大梁、榆關)做準備。吳起不愧是名將之姿,在他的帶領下,連戰連勝,再添軍功,兼併陳、蔡。

    吳起變法後兩次亮劍: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徹底點燃了楚悼王大國夢、強國夢的崛起。

    於是,吳起亮出了變法後的第三劍:飲馬黃河,收復中原。

    但,魏國的實力很強,還有韓、趙兩兄弟幫忙。吳起沒有冒然亮出楚劍,做了一個決定:等。

    很快,吳起等到了一個北上伐魏,飲馬黃河,收復中原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趙國求援楚國,南北夾擊魏國。

    魏、趙兩國是好兄弟,爲什麼從合作走向分裂。無論是趙襄子時代,三家亡知,架空晉君,共掌中山;還是魏文侯時代,一起打齊國,跨國遠征中山,建立諸侯國。魏武侯時代,也有一起打楚國的合作經歷。爲什麼不到十年,魏趙兩兄弟交惡,從合作伙伴,成爲敵人?

    這就要從趙敬侯說起。

    公元前386年,趙國又換新君。趙武公甍,趙烈侯之子繼位,是爲趙敬侯。

    說來趙敬侯的命運,還真是跌宕起伏。公元前400年,趙烈侯甍,本該趙敬侯繼位。但,趙敬侯因爲年幼,被他的叔叔趙武公奪去了君位。趙敬侯熬到叔叔死去之後,又一次成爲趙國國君。

    趙敬候繼位,他叔叔趙武公的兒子公子朝不幹。趙敬侯國君之位被叔叔搶去了一次,怎能讓叔叔的兒子再次搶去。趙敬侯繼位後,做了第一件事,平定公子朝叛亂。

    公子朝打不贏,又不得民心,轉而向魏國求援。魏武侯仗着自己國力強盛,插手趙國內政,以達到削弱趙國的目的。趙國的家務事,上升爲諸侯外來干涉。同時,也導致魏國和趙國關係破裂。令,魏武侯沒想到的是他被趙國打敗了。

    魏武侯忙於插手齊國內政,助齊太公田和建立諸侯國,沒有找趙國的麻煩。趙敬侯沒事,攻伐田氏齊國(公元前386年建國),還救援魏國打齊國。本以爲魏趙兩兄弟之間的關係會得到大力改善。

    結果,魏、齊兩國從敵對關係,走向合作,還聯合起來打趙國。

    事情的起因是趙敬侯攻伐衛國,衛慎公不能抵擋,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敗趙軍於兔臺。這是自晉陽之戰後魏氏與趙氏的首次火拚,標誌着三晉聯盟瓦解。

    魏武侯趁着大敗趙軍,拉攏齊國,以趙國欺負衛國的名義,共同伐趙。田氏代齊之後,總是被趙氏欺負。齊太公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魏、齊聯合,打敗趙國,佔據平城。

    趙國打不贏魏、齊兩國,只能向諸侯求援。秦國被魏國打得沒有脾氣,秦獻公歸國後效仿魏國,正在大力改革。韓國太弱,不想惹事。宋、魯等諸侯沒有發言權。有實力幫趙國的諸侯,只有楚國。

    趙國求救,給了吳起機會,也讓楚悼王打開了局面。

    對於魏、齊伐趙,趙向楚求救。楚國君臣,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的主題只有一個:救與不救。

    不救:

    1、三晉自相殘殺是好事,楚國沒有必要爲了救趙國而損耗自己的兵力。

    2、趙國幫魏國揍楚國,是敵人,不能救。

    3、趙、楚不接壤,救了沒好處,還會得罪魏、齊,划不來。

    吳起力排衆議,主張救:

    1、魏國主力伐趙,國內空虛。

    2、北上爭霸中原,收復失地,需要盟友。

    3、與趙結盟,就能南北夾擊魏國。有了趙國在北方牽制,魏國不敢南下與楚國爭鋒。

    4、魏齊欺負了趙國,實力壯大。下一步就會欺負楚國,救趙等於助楚。

    楚悼王贊成了吳起的主張:吳起改變了楚國落後捱打的現狀,變法後的楚國征戰諸侯,也沒有讓楚悼王失望。同時,楚悼王也認爲,這是北上伐魏,收復中原,飲馬黃河的最佳時機。

    吳起抓住趙國求援這個機會,亮出了第三劍:親自率軍攻打魏國。

    楚軍在吳起的帶領下,取得了驕傲的成績:吳起不愧是舉世不出的名將,不僅解了趙國之難,還連戰連捷,攻入魏國腹地,打到了黃河南岸。

    收復中原失地,問鼎中原,指日可待

    這也是,楚國自從楚莊王飲馬黃河之後,再次問鼎中原。吳起崛起楚國,軍事實力盛極一時。按照楚國的攻勢,兵臨大梁,收復中原失地,再現霸業。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