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犀首篇(4)
    五國伐秦

    離秦奔魏,棄魏入韓,這對公孫衍來說,無疑是很嚴重的打擊。普通人面對打擊,會萎靡不振,沒有站起來的信念。然,公孫衍越戰越勇,沒有因此倒下,更沒有放慢前進的腳步。

    隨着公孫衍棄魏入韓,象徵着公孫衍五國相王,合縱諸侯的運動失敗。

    那麼,爲什麼公孫衍會離開魏國?這裏也有以下觀點:

    1、秦國和楚國用武力打敗魏國,驅逐公孫衍這個危險人物。(公孫衍的合縱之才讓諸侯害怕。)

    2、魏惠王推卸責任。(魏惠王屢戰屢敗,爲了平息國人的憤怒,只能將鍋甩給公孫衍。)

    3、張儀的排擠、打壓。(五國相王,也讓張儀在秦國混不下去,纔來到魏國發展。張儀憑藉在秦國的表現,又有秦惠文王做爲後盾,當上了魏相。處處打壓反對秦國的人。)

    4、公孫衍主動離開。(公孫衍沒有讓魏國變強,反而帶來災禍。爲了不讓魏惠王爲難,主動選擇離開。)

    總之,公孫衍離開魏國,有內在的原因(無臉面對魏國君臣),也有外在的原因(秦、楚諸侯施壓,張儀排擠,魏惠王甩鍋,朝臣逼迫)。一個擁有濟世安邦,其計謀足以撼動山嶽的男人,就這樣被逼走了。

    那麼,魏國混不下去了。公孫衍會選擇去哪國?這個答案很令人意外:韓國。

    公孫衍選擇韓國,我想也有以下原因:

    1、公孫衍個人的選擇:繼續守護三晉同盟。

    2、韓國需要公孫衍這樣的人才。尤其是韓宣惠王,很想回到韓昭侯巔峯時代。

    3、新鄭離大梁近,公孫衍爲返回魏國做準備。

    公孫衍從魏國去秦國,一戰成名之後,從秦國回到魏國。去了魏國,首倡合縱,伐趙伐楚,再顯縱橫之才。公孫衍從魏國去了韓國,又會有怎樣的待遇?

    答案:得到了韓宣惠王超規格的待遇。

    這裏有個問題:魏國的實力比韓國強,魏國不敢留的人,魏惠王不敢要的人。韓國敢留,韓宣惠王敢要。韓宣惠王爲什麼敢收留公孫衍,他就不怕遭到秦、楚兩國的軍事打擊?

    我想有以下原因:

    1、公孫衍在中原諸侯有很高的威望。(名聲好。)

    2、韓宣惠王急需擺脫韓國的困境,振興國力。(韓國需要人才)

    3、韓宣惠王不是軟弱之君,不懼秦國。

    公孫衍入韓,得到了韓宣惠王超規格的待遇,並負責韓國改革,以及訓練新軍。也就是說,公孫衍入韓,也幹起了老本行:當將軍。

    公孫衍在韓國,也是盡心盡責,並沒有荒廢度日。五國相王,合縱諸侯,雖然失敗了。但,公孫衍依舊維持三晉合縱。尤其是加強與趙國之間的盟友關係。所以,公孫衍入韓之後,靜待時機的同時,又幹了三件事:

    1、訓練新軍,助韓強國。

    2、結盟趙國:區鼠會盟。

    3、維護三晉之盟:韓趙聯姻,龍臺相會。

    然,大爭之世,註定不會有太久的平衡。隨着,周天子、燕易王、魏惠王、齊威王相繼甍逝。秦惠文王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挑戰齊國。

    這就是戰國時代,重大的事件:秦借道韓魏以謀齊。

    結果:秦、齊兩國在桑丘,發生大戰。秦國慘敗,齊國大勝。

    有種說法,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323年,齊威王時代。我個人認爲,這個記載是錯誤的。畢竟,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運動,秦國去挑戰齊國,豈不是找打的份。桑丘之戰,應該發生在齊宣王時代,很有可能是齊威王甍逝,齊宣王繼位。秦惠文王借道韓魏,趁機伐齊。

    桑丘一戰,打破了秦國無敵諸侯的神話。公孫衍藉着秦國慘敗,再一次回到魏國,並給魏國新任之君魏襄王(公元前318年繼位),送上了一份大禮:合縱攻秦。

    魏襄王是魏國第三代國君,嚮往魏文侯、魏武侯時代。魏惠王屈辱時代,他親身經歷。因此,魏襄王繼位後,個性很張揚,相當高調:吵着嚷着要打秦國,重拾先祖的榮耀。

    公孫衍歸魏,讓魏襄王看到了希望。同時,魏襄王幹了一件事:驅逐張儀,重用公孫衍。

    魏襄王和公孫衍這對君臣,再次聚首,商議攻秦之策。魏襄王想打,公孫衍獻上一個計策:合縱攻秦。

    這一次,公孫衍的計策,簡直是前無古人。在魏襄王的支持下,公孫衍的努力下,諸侯走在一起,合縱攻秦。這就是戰國時代,有名的事件:韓、趙、魏、燕、楚,五國攻秦。這也是中原諸侯聯合起來,第一次攻伐秦國。

    倡導諸侯合縱伐秦的人,正是公孫衍。

    爲了給伐秦增加勝算,公孫衍還幹了一件事,聯絡秦國北方的宿敵:義渠。

    也就是說,公孫衍趁着秦國桑丘慘敗,搞出了一個大陣仗:韓、趙、魏、燕、楚和義渠,一起攻打秦國。

    此陣仗,足以填平山嶽,阻斷大河。

    這裏有個疑問:韓、趙、魏、燕、楚和義渠,爲什麼會聯合起來討伐秦國。這六國,總不能無緣無故就對秦國出手吧!既然要打,總會有原因。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六國會放下恩怨,聯合起來攻伐秦國呢?

    關鍵人物:公孫衍。

    因爲公孫衍合縱之才,成功說服了六國一起打秦國。足以說明,公孫衍配得起這幾個字:一怒諸侯懼。

    現在就來說一下六國打秦國的原因,先來看一下三晉:韓、趙、魏。

    魏國和秦國爭奪河西,歷經幾代人的恩怨。魏襄王繼位,崇尚先祖魏文侯、魏武侯時代的輝煌。還有,秦惠文王干涉魏國國政,差點讓他失去王位。因此,魏襄王對秦國的恨是最深。所以,由魏國牽頭打秦國,沒有商量。

    趙國和秦國也有恩怨,尤其是趙肅侯二十八年。秦國趁着齊、魏聯軍伐趙,也趁火打劫,奪取了趙國西河之地。趙武靈王繼位,秦國也來欺壓,圖謀趙國。

    韓國伐秦的理由更加充分。秦國攻佔了魏國西河、河東之地。秦、韓疆域交界。秦國和韓國是不能共存。魏、趙伐秦,韓國也不會錯過削弱秦國的機會。

    再加上,韓、趙、魏放下恩怨,攜起手來應對諸侯。伐秦是三晉共同的目標。這也是公孫衍爲什麼能夠再掀合縱的重要原因。

    接下來看一下燕國。

    燕國和秦國不接壤,中間隔了一個三晉。秦惠文王的長女遠嫁燕國,還有秦燕之好。三晉伐秦還說得通,燕國去湊什麼熱鬧。

    從殘存的史料可以得出幾個信息:

    1、燕王噲想要證明燕國的存在(鞏固地位)。

    2、打壓燕易後(秦惠文王之女)等外戚的勢力。

    3、燕國積極參入中原戰事:五國會葬謀趙、助中山抗齊、燕趙之戰。

    4、這麼多諸侯都打秦國,燕王噲也不甘寂寞。

    跟着來看一下楚國。

    楚國和秦國的淵源深厚,素有好幾世的聯姻。當年伍子胥、孫武率吳軍攻破楚國國都,多虧秦國出手相助,才得以復國。按理說,秦國是楚國的朋友。楚國怎能落井下石呢?

    楚國伐秦有以下原因:

    1、公孫衍的思想工作做得很到位。

    2、公孫衍開出的條件很誘人:尊楚國爲合縱長。

    3、楚國和秦國有疆域之爭:商於、武關。

    4、中原諸侯都打秦國,楚國也要去湊熱鬧。

    所以,楚國伐秦,爲公是成爲合縱長,收復疆域,擡高國際聲望。爲私,楚懷王見秦國崛起太快,想要弱秦。

    義渠伐秦,不需要理由:宿敵。

    從秦國的誕生與義渠之間的恩怨情仇不斷。秦惠文王繼位後,也多次掃蕩義渠,誕生了一個名將:庶長操。

    中原諸侯打秦國,義渠也要落井下石。

    公孫衍爲了讓義渠配合伐秦,還給了一個合縱伐秦的日子:秦國以財帛、美女送來之時,就是義渠出兵之日。

    公孫衍說這話的理由:秦國安穩就會伐義渠,秦國有亂就會安撫義渠。一旦,秦國安撫義渠,就是出事了。

    從這件事看出,公孫衍之才,不愧是這個時代的翹楚。畢竟,春秋戰國時代,道路不通,消息閉塞。聯合義渠伐秦,還說出了伐秦的時間。這樣的人,真的太少了。

    簡單說,秦國發展太快,不是揍三晉,就是掃蕩義渠,挑戰齊國,敲打楚國,得罪了天下諸侯。公孫衍振臂一呼,天下諸侯雲集相應,出兵伐秦。

    秦國仗着國力強盛,欺壓諸侯,沒有一個朋友。這也是秦國,成爲中原諸侯聯合起來,第一個攻打的對象。

    那麼,三晉、燕國、齊國、義渠伐秦,合縱的趨勢,已經形成。是什麼起因,導致六國伐秦?

    答案:秦國挑戰齊國,失敗。

    桑丘之戰,秦國的失敗,讓中原諸侯看到了擊敗秦國的方式。秦國慘敗之日,就是中原諸侯伐秦之時。

    公元前318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也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一年。

    楚懷王、趙武靈王、韓宣惠王、魏襄王、燕王噲、義渠君締結合縱,攻伐秦國(秦國的國君是秦惠文王)。從這份簡歷上看,這些君主,都是戰國時代雄主、明君。戰國七雄,五個(三晉、燕、楚)打一個(秦國),還有一個齊國在觀望。

    公孫衍的合縱大計,將這些雄主、明君集中起來,指明瞭一個目標:對付秦國。

    那麼,公孫衍掀起如此大的陣勢,是否能夠蕩平秦國,功成名就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