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犀首篇(5)
    無力迴天

    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楚,以楚國爲合縱長,締結盟約,出兵伐秦。此次,中原諸侯動員的兵力,加起來有三十多萬,對外號稱百萬之師。

    那麼,公孫衍能夠得償所願嗎?

    接下來,看一下五國聯軍伐秦有哪些優勢?

    1、兵多將廣。

    2、參戰諸侯之多。

    3、聲勢浩大。

    面對五國聯軍氣勢洶洶前來伐秦,秦惠文王會做什麼呢?

    答案:死戰。

    那麼,秦國對戰五國聯軍有哪些優勢?

    1、一關:函谷關。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一座雄關要塞。由於洛邑至鎬京古道中間崤山至潼關多在河間谷之中,深險如函,稱之函谷。此關東西長不足5公里、穀道最狹窄處僅能容一車同行。函谷關易守難攻,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

    2、一人:張儀。

    張儀和公孫衍的恩怨情仇實在是太多了。公孫衍再掀合縱,張儀就要破縱。韓、趙、魏、楚、燕和秦國之間的爭鬥,又何嘗不是公孫衍和張儀之間的較量。這些國家只不過是兩人博弈利用的棋子罷了。

    3、秦國上下一心。

    面對國難,秦國上下衆志成城,共赴國難。

    無論是五國聯軍,還是秦國。他們都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取勝的關鍵,劣勢就是勝負的突破點。公孫衍沒想到五國聯軍加上義渠助陣,竟然輸了。

    現在來看一下,公孫衍之計,爲什麼會輸。

    1、聯軍離心離德,號令不統一。因此,被張儀那張嘴壞事,諸侯被離間。

    2、忽略了另外一個敵人:齊國。秦國爲了爭取拉攏齊國,不惜自稱爲西番之臣。

    有幾個字說得好:雷聲大,雨點小。

    五國伐秦,用這兩個字形容再合適不過。五國聯軍加上義渠助陣,可謂是雷聲很大。但,收到的效果,卻是雨點很小。那麼,是公孫衍的計策不行,還是說秦國的實力太強。我在《趙武靈王英雄傳》中特別講解了這個問題。這裏就不多說了。

    簡單說,秦惠文王死戰,張儀離間諸侯,齊國在背後搗亂,最終讓公孫衍伐秦大計,灰飛湮滅。函谷關之戰不克,加劇了公孫衍的悲劇。

    接下來看一下,公孫衍的悲劇人生。

    函谷關之戰打完了,但,戰後的餘波,越演越烈。

    公元前317年,秦惠文王揮出了復仇的第一劍:攻韓。

    韓宣惠王打不贏秦國,一邊抵抗,另一邊向兄弟魏、趙兩國求助。趙武靈王是韓恆惠王的女婿,主張救。魏襄王伐秦不克,窩了一肚子氣,也主張救。

    秦韓之戰,演變成秦對三晉。

    秦國拉攏齊國,對抗三晉,又變成了三晉對秦齊。

    東邊觀澤之戰,魏趙輸給了齊國,折損將士好幾萬。西邊休魚之戰,三晉輸給了秦國,被斬首8.2萬。兩戰之後,留下了一句話:三晉男兒多悲涼。

    同時,也象徵着三晉無敵於天下的時代,徹底告別了舞臺。齊、秦兩國的勢力,可以左右三晉。

    此次戰敗,改變了中原諸侯的格局。也改變了三晉君主對秦國的態度。

    魏襄王送女兒去秦國聯姻,這就是秦武后。韓宣惠王送兒子去秦國爲質,這就是韓襄王。唯獨趙武靈王有脾氣,不送子,也不聯姻,更不賠款,拒絕割地,導致秦、趙兩國戰事升級。

    函谷關之戰、休魚之戰、觀澤之戰,三戰皆敗,不僅打擊了魏襄王的萬丈雄心,也磨滅了公孫衍的雄心壯志。只能說明一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公孫衍心灰意冷,離開魏國,又去了韓國。這就是公孫衍第二次,入韓。

    像公孫衍這種有大才的人,他的存在總會讓很多人不放心,尤其是秦國君臣。被人惦記,是一種幸福。但,有時候被人惦記,是一種痛苦。對於,公孫衍而言,就是一種痛苦。

    秦國離間楚齊之盟,又出兵攻打韓國。

    岸門之戰,成爲了公孫衍最後一戰。此戰,公孫衍輸了,輸得相當慘,被秦國斬首兩萬。連遭打擊的公孫衍,最終選擇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此再也看不見他的身影。

    公孫衍有大才,也有軍事才華。可惜,這個時代的諸侯都很強,能人輩出。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公孫衍才落得鬱郁不得志。但,公孫衍屢戰屢敗、爲國的那種精神,值得敬佩。他在秦國,收復河西;他在魏國,首倡合縱,伐趙伐楚;他在韓國,也盡心盡責。

    他雖有大才,卻平生不得志。無論是收復河西之戰,還是聯合齊國攻伐趙國,五國會葬,五國相王,五國攻伐秦國。他的計謀,都足以撼動山嶽,填平江海。只可惜啊!戰國時代,爲公孫衍留下了一句話:一怒諸侯懼,一安天下歇。

    公孫衍的戰功、謀略,足以列爲戰國時代的名將,只不過是不得志且屢敗屢戰的名將。

    縱使公孫衍之才,也無力迴天,再難讓三晉回到無敵於諸侯的時代。

    這裏有個問題:公孫衍是魏國人,卻在秦國一戰成名。公孫衍爲什麼後半生都在對抗秦國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

    公孫衍去了哪國,就會爲哪國效忠。公孫衍入魏,首倡合縱,伐趙伐楚。本來和秦國沒有什麼戰事。結果,秦惠文王干涉魏國內政,以張儀爲魏相,趕走公孫衍。

    你是公孫衍,面對如此羞辱,會怎麼辦。

    答案: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隨着,天下風雲動盪,尤其是魏惠王、齊威王甍逝。公孫衍回到魏國,得到魏襄王重用。那麼,就要替魏襄王解決問題:伐秦。

    伐秦不僅是魏襄王想要做的事情,同時,也是公孫衍想要做的事情。他屢次遭到秦國的驅逐,怎能不報此仇。也可以說,公孫衍後半生與秦國對抗,有以下原因:

    1、魏襄王想打秦國,恢復祖先的榮耀。

    2、公孫衍和秦國之間的恩怨情仇,尤其是與秦惠文王、張儀之間的個人恩怨。

    3、公孫衍個人性格:三晉想要安寧,就要壓制秦國。再說了,公孫衍的計謀,不只是針對秦國,還有齊國和楚國。只不過,公孫衍與秦國對戰,有主動(五國合縱伐秦),也有被動(休魚之戰、岸門之戰)。

    總之,公孫衍是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出生魏國,成名秦國,彰顯光輝在魏國,卻兩次被魏國驅逐,兩次被韓國接納。連連戰敗,最終讓他心灰意冷,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

    對於公孫衍的結局,有兩種看法:

    1、回到魏國,被殺。

    2、岸門之戰後,歸隱山林。

    無論是被殺,還是歸隱。岸門之後,再無一怒令諸侯懼男人的身影。從此,天下,再無犀首。

    那麼,縱橫子弟,號稱犀首的公孫衍,告別了歷史舞臺。下一個出現的名將,又會是誰呢?他將如何持戈,征戰天下,留名天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