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白起篇(3)
    水灌鄢都、火燒夷陵

    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80年,秦趙交鋒,秦勝趙敗。秦國沒有攜勝,加大對趙國打擊力度,反而與趙國舉行澠池相會,這是爲什麼呢?

    有以下原因:

    1、趙國的軍事實力很強,令秦國不敢小覷。

    2、趙國有名將廉頗:孤軍伐齊,勇冠諸侯。

    3、澠池相會,秦趙交鋒,秦國沒有佔到便宜。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楚國出來搞事了。

    簡單說,秦國沒有加大打擊力度,除了趙國自身實力不弱,還有楚國出來搗亂,讓秦國改變了戰略:伐趙轉爲伐楚。

    那麼,楚國爲什麼會出來搞事?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物:楚頃襄王。

    楚頃襄王是楚懷王之子,公元前299年,楚懷王武關會盟,被欺詐,扣押在秦。楚國朝臣,迎接遠在齊國爲質的太子橫爲新王,這就是楚頃襄王。

    楚頃襄王繼位,沒有合縱齊、韓、魏諸侯伐秦雪恥,反而幹了一件事:貶屈原等忠直之臣,任用奸臣。

    楚國,被搞得烏煙瘴氣。

    至於,楚頃襄王爲什麼沒有伐秦,迎回楚懷王。我在《趙武靈王英雄傳》之中講過,楚頃襄王沒有給我們答案,類似的歷史,會讓我們找到答案。

    北宋時,靖康恥,宋高宗爲什麼選擇偏安,也不北伐,甚至逼死主張北伐的將領岳飛等。

    大明王朝,發生土木堡之戰,明英宗被俘。明景宗患難之際繼位,率領羣臣,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也不主張迎回明英宗。卻被明朝的臣子,迎接歸國。明景宗英年早逝,晚年悽慘,甚至不能進宗廟。

    或許,這能解釋,楚頃襄王不合縱伐秦,迎楚懷王歸國的原因。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在秦國,秦昭襄王把他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哀憐楚懷王,像失去父母兄弟一樣悲痛,各國諸侯認爲秦國不人道。秦、楚兩國斷絕外交關係。

    伊闕之戰,秦軍大勝,秦國有恃無恐,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削弱楚國。秦昭襄王寫信給楚頃襄王,說了一句霸道的話: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

    按理說,秦國挑釁楚國,楚頃襄王有骨氣的話,應該用武力還擊秦國的挑釁。結果,楚頃襄王做了一件事辱沒男兒之軀的事:卑躬屈膝與秦國交好,並從秦國迎娶新婦,

    秦國伐趙徵齊,與楚國保持友好的關係。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83年,秦楚兩國乾的最多的事情:相會、聯姻。

    相會的意思,不是約會,而是爲了鞏固、改善關係,定期召開會盟:宛邑相會、鄢邑相會、穰邑相會。

    那麼,楚頃襄王不顧父死秦國之仇,卑躬屈膝與秦國議和,多次相會。是什麼原因,導致楚頃襄王雄起一把,挑戰秦國呢?

    因爲發生了兩件事:

    1、楚國伐齊,奪取淮水之地,齊閔王被楚將淖齒所殺。(齊國垮了)

    2、謀士有說:用微弓細繩射擊北歸鴻雁,以大弓號召諸侯伐秦。

    楚世家有清楚的記載,也是有興趣的故事。尤其是哪位用微弓細繩射擊北歸鴻雁的人,如何勸說楚頃襄王把諸侯比作飛禽,以大弓射之。尤其是這句話,觸動了楚頃襄王的情緒: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戰國。今楚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猶足以踊躍中野也,而坐受困,何不合縱諸侯射秦(大鳥)。

    爲了突出話語的感染力,楚懷王客死秦國的悲劇,被搬了出來。

    楚頃襄王聽了,也覺得應該合縱諸侯射秦。否則,他會被天下人謾罵。再加上,楚國伐齊,增加了楚襄王的信心。

    簡單說,楚頃襄王合縱諸侯伐秦,有三個原因:

    1、有說之人,訴說楚國的發展之路,以諸侯比作飛禽。

    2、伐齊的勝利。

    3、楚懷王國恥的刺激。

    最終,楚頃襄王挺起了傲骨,打算射秦國這支大鳥。尤其是現在的秦國,伐韓攻魏徵齊敗趙,天下諸侯就得罪了。只要楚國,振臂一呼。天下諸侯,羣起響應。

    射秦代周,這就是楚頃襄王最想做的事情。然,楚頃襄王做事情,只是三分鐘的熱度。當週天子的特使西周武公,入楚說了段話,歸結起來就兩個觀點:1、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圖周,會成爲天下諸侯共同討伐的敵人;2、圖周彈丸之地,得之無益,還會招來大禍。

    楚頃襄王聽了,也覺得有理,放棄了合縱諸侯伐秦代周。秦昭襄王聽說了這件事,決定教訓楚國,終止楚國的錯誤行爲。畢竟,楚國合縱諸侯伐秦,不僅是對秦國的挑釁,同時也讓秦國意識到楚國開始崛起。如果不把楚國打趴下,如何爭霸中原。

    此時,國際環境,對秦國來說是很好的。

    齊國被五國諸侯聯軍打殘,齊閔王被抽筋,死相悽慘。燕、趙兩國的注意力,在齊國。魏國的注意力在宋國境內的齊軍。韓國孱弱,不想惹事,關起門來發展。

    秦國對戰楚國,秦昭襄王有自信。畢竟,秦昭襄王繼位都在和楚國對戰,且勝多敗少。秦昭襄王爲了確保能打垮楚國,還做了一個舉動:穩住趙國。

    因此,戰國時代有名的故事又誕生了:秦趙澠池之會。

    秦國穩定趙國之後,着手加大對楚國的打擊力度。秦昭襄王挑選的將領歷經三朝的老將:司馬錯。

    司馬錯是秦國有名的老將,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尤其是在秦惠文王時代,與嚴君、魏章、張儀並稱爲四大功臣。他最大的戰功:滅巴蜀、平巴蜀、鎮巴蜀,藉助地裏的優勢,從東而出,多次伐楚。

    司馬錯不愧是戰場打磨出來的老將,戰場經驗豐富。利用蜀地優勢,以舟順江而下,進攻楚國的黔中郡。楚國沒想到秦國會從蜀地出兵,兩軍交戰,楚國輸得很慘。司馬錯由水路,變成陸路,擊敗楚軍,奪取楚國黔中郡。秦國的本土與巴蜀、漢中連成一片。

    張儀願用自己的老腦,換取黔中郡。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割黔中郡議和。直到今日,黔中郡被秦國攻破。

    楚國戰敗,沒有奮力還擊,連戰的勇氣都沒有,相反還做了一個屈辱的舉動:割地求和。

    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給秦國,以求和。

    楚國這個舉動,給秦國君臣一個信號:楚頃襄王無傲骨,不敢與秦國抗爭。

    因此,秦昭襄王決定加大對楚國的攻擊,一戰擊潰楚國,削弱南方這個稱霸數百年的老牌諸侯國。這一次,秦昭襄王動用了殺傷力很強的武器:白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