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白起篇(2)
    徵齊伐趙

    白起橫空出世,不僅證明了自己是一位百年不出的名將。同時,也替秦國掃清了東進道路。伊闕之戰,魏國被打得落後了二十年。韓國被打得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對戰。隨後,秦國加大對韓、魏的打擊力度,韓魏兩國的悲劇開始了。

    韓國丟了宛、葉、鄧,兩百里疆域,這對孱弱且疆域狹小的韓國來說,雪上加霜,逐漸淪落爲三等諸侯國。

    魏國丟了軹、河雍、蒲阪、皮氏、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六百里疆域。魏國輸得很慘,國力倒退了二十年,魏襄王辛辛苦苦積攢的力量,化爲灰燼。

    函谷關之戰,欺負秦國的有韓、魏、齊聯軍。還有準備以雲中、雁門之兵,南下伐秦的趙國。韓、魏被打殘。齊國太遠又太強,不好打。秦國下一步計劃:攻打趙國。

    秦國遇到一個難題:趙國也不好打,它是北方最有發言權的霸主。尤其是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下,其國力不能小覷。雖然沙丘宮變,導致趙國政局動盪,流失了大量的人才。但,也沒有動搖趙國的根基。

    秦國攻伐韓魏的這幾年,趙惠文王也長大成人。趙相李兌主政,搞了一個:聯齊抗秦。

    秦國要打趙國,就要離間齊、趙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戰國時代,公元前288年,發生的重大事件:齊秦稱帝。

    齊國爲東帝,秦國爲西帝。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削弱趙國。

    齊、秦結盟,這是趙國、燕國都不想看到的。一個關鍵的人物,站了出來。他就是蘇秦。

    蘇秦是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合縱家。同時,也是身在齊國,心在燕國。三國時代徐庶元直,身在曹營,心在漢,留名千古。殊不知,戰國時代蘇秦,身在齊營,心在燕。

    齊秦結盟,夾擊趙國,不利於燕昭王伐齊雪恥。畢竟,蘇秦入齊的目的:搞垮、孤立、弄殘齊國。

    縱橫家出,馬到功成。史料雖沒記載,蘇秦是如何有說齊閔王。但,通過想象,還是能得出一點信息。比如,稱帝會有什麼好處,又會有什麼壞處。秦國慫恿齊國稱帝目的又是什麼。齊閔王聽了蘇秦的話,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稱帝。

    同時,蘇秦又獻上一計:合縱諸侯伐秦。

    齊閔王會做算數,也知道稱帝的危害,放棄稱帝有什麼好處。於是,齊閔王做出了決定:先放棄稱帝,後號召諸侯伐秦。

    此時,參加合縱伐秦的諸侯有齊、韓、魏、趙、燕。由於齊閔王背盟,放棄稱帝,又號召諸侯伐秦。秦國懼怕五國之勢,只能被迫放棄稱帝。同時,秦國和齊國新仇舊恨更加濃烈,戰事一觸即發。但,齊國是東方的大國,不能惹,更不能亂惹。秦國靜等時機,一戰打垮齊國。

    很快,秦國等來了機會。齊國約韓、趙、魏、燕伐秦,卻掉轉軍隊,趁着宋國內亂,獨自滅了宋國。

    宋國是老牌的諸侯國,西周建立時,是東方大國。春秋時是十二諸侯大國、強國之一。及至戰國,宋國都有很強的實力。就連亡國之君宋康王,也是戰功赫赫: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齊國打了兩次,還有燕國無償的幫忙,都沒能滅亡宋國。結果,宋國內亂,讓齊閔王一戰而滅。

    齊閔王滅宋,建立了滅國功勳,但,惹怒了天下諸侯。

    宋國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其經濟、商業,都很發達,又夾在魏、楚、齊、衛、趙五國之間。中原諸侯都想喫掉宋國,但,又不敢去喫。齊國亡宋,不僅壯大了實力,同時也招來了諸侯討伐。

    秦昭襄王總算等來了打垮齊國的機會,第一個站出來,提出反對意見。那麼,以誰去伐秦,這是秦昭襄王要解決的問題。

    此時,秦國國內,戰功最爲顯赫的人:白起。

    伊闕之戰前,白起是左庶長,短短的幾年間,扶搖直上:左更---國尉---大良造。按照秦國軍功授爵等級劃分,已經位於十六級。這個位置,秦國只有兩個人擔任:商鞅和公孫衍。

    白起再建軍功,已經無官可封。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秦昭襄王又增加了四個爵位: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昭襄王將伐齊的這個任務,交給了一個新人:蒙驁。

    蒙氏,開始做爲將星,登上歷史舞臺。

    伐齊之前,秦國還做了三個準備:

    1、敲打魏國:攻佔新垣、曲陽,魏國割故都安邑。

    2、秦國、楚國在宛城會面。

    3、秦國、趙國在中陽會面。

    一切準備就緒,秦國借道魏國,挑戰齊國。此時,魏昭王早就沒有脾氣,更沒有膽量對秦國說不。魏昭王也想打齊國,能力不足。秦國想打,也是魏昭王想要看到的。那就讓秦齊兩國打得兩敗俱傷,坐收漁利。

    蒙驁伐齊,打得很出色,攻破齊國在河東九座城池。

    齊國被秦國打敗,產生了連鎖反應。趙國伐齊,贏了。燕國伐齊,也贏了。

    齊閔王接連輸給諸侯,讓燕昭王看到齊國的脆弱。燕昭王站出來,振臂一呼,以樂毅爲將,搞出一個更大的動靜:號召諸侯伐齊。

    這就是公元前286年,戰國曆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燕、韓、趙、魏、秦,五國伐齊。楚國也蠢蠢欲動,覬覦齊國淮水之地。

    齊閔王怎麼也沒想到,約五國伐秦,因爲亡宋,卻變成了五國伐齊。齊國以一對戰羣雄,正式拉開了序幕。

    據野史記載,五國伐齊,派出的名將陣營十分強大。

    燕國:樂毅。

    趙國:廉頗。

    秦國:白起、蒙驁。

    韓國:暴鳶。

    魏國:晉鄙。

    五國聯軍總兵力合計:六十萬。

    燕昭王爲了雪恥,傾巢而出,出動了三十萬精銳。這也是戰國曆史上,名將最多,陣營最強,兵力最廣的一次,諸侯合縱。

    樂毅在五國伐秦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樂毅一戰,攻破齊國腹地;再戰,擊敗齊國濟西主力;三戰,攻佔齊國國都臨淄。五國之勢,橫掃齊國,齊國霸業從此衰落,再也沒有活躍在歷史舞臺上。齊國曆經齊襄王、齊王建,最終亡國。

    五國聯軍,攻破齊國,五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秦國不想打了,畢竟,齊國和秦國中間隔了一個三晉。打垮了齊國,便宜三晉,得不到好處。因此,秦國撤軍歸國,要了一塊地:陶郡。

    韓國怕秦國虛晃一槍,步宋國的後塵,也撤軍歸國。

    魏國看中了齊國佔領宋國的疆域,不想攻打齊國腹地。

    趙國想自己單幹,獨自滅齊。

    樂毅根據聯軍內部的態度,做出了戰略調整:秦、韓撤軍,魏國攻宋國境內的齊軍,趙國自己單幹,燕國繼續攻入腹地亡齊。

    趙惠文王沒想到,秦國的精銳,沒有撤軍歸國,而是對趙國發動了進攻。趙國不備,損失慘重,丟了兩座城池。隨後,秦、趙兩國交鋒,戰事不斷。秦昭襄王以十五城,換取趙國舉世無雙的和氏璧。這就是流傳後世,令人耳熟目詳的故事: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體現出了藺相如的氣節和智慧,維護了趙國的國體。但,秦昭襄王又出兵伐趙,攻佔趙國的石城。隨後,秦國加大攻擊力度,趙國輸得更慘。丟了光狼城,被秦國斬首兩萬。而,這次攻打趙國的人,正是白起。

    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80年,趙國的戰績:敗,丟兩城;再敗,丟石城;慘敗,丟光狼城,被斬首兩萬。

    伐韓攻魏徵齊敗趙,白起之名,天下諸侯無其不知。那麼,秦國趁着中原局勢大亂,趁着趙國精銳在伐齊,出其不備,出兵攻趙。

    秦、趙兩國之間的關係,又將何去何從。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