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樂毅篇(5)
    國運之戰

    如樂毅所料,齊閔王亡宋,引發了一系列不良反應。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諸侯:秦國。

    秦國尊齊國爲東帝,擡高齊閔王的地位。齊閔王不給面子也就算了,還號召諸侯伐秦。秦國懼怕諸侯之力,認慫了,取消帝號,還割地求和。對於秦國來說,這是恥辱。秦國記恨齊國,也開始戰略反擊,逐步削弱齊國的羽翼,並不失時機地打擊齊國。當齊國亡宋,引發中原諸侯不滿。秦國抓住機會反攻,借道韓、魏,出兵伐齊。

    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抓住機會,以蒙驁爲將,借道韓、魏伐齊。秦國旗開得勝,擊敗齊軍,並攻佔了齊國河東九座城池。

    齊國,這一敗,就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原來,齊國也很脆弱,能夠戰勝。這是諸侯得出的共同觀點。

    第二個站出來反對的諸侯:趙國。

    秦齊互相稱帝,夾擊趙國,導致齊趙兩國友好的歲月,走到了盡頭。齊國亡宋,也令趙國不快。秦齊交戰,讓趙國看到了機會。趙國出兵攻打齊國,也打贏了。

    第三個按奈不住,站出來反對的諸侯:燕國。

    燕昭王早就想打齊國,考慮到齊燕雙方的狀況,最終理智戰勝了衝動。當秦趙兩國都打齊國,還打贏了。燕昭王坐不住了,對齊國發起了試探性的攻擊。燕國也打贏了。

    秦、趙、燕三國,都對齊國亡宋,表明了反對態度,也用武力攻伐齊國,取得了勝利。一系列慘敗,讓中原諸侯看到了齊國的脆弱。齊國看似強大,其實也是紙老虎。於是,一次聲勢浩大的行動,正在進行。這就是戰國時代,重大的事件,以燕國爲首,合縱諸侯伐齊。

    現在就來介紹一下,燕、韓、趙、魏、秦五國合縱伐齊。

    時間:公元前284年。

    起因:齊國亡宋。

    主導國:燕國。

    發起人:燕昭王。

    燕昭王振臂一呼,天下諸侯,會雲集響應嗎?

    燕、趙、秦,三國對齊國已經發動了戰爭,他們站在統一戰線,伐齊,一拍即合。魏國被秦國打,又被齊國欺負,也想打破僵局,出兵伐齊。韓國見諸侯都打齊國,也踊躍參加。楚國態度不明,也駐紮大量軍隊在淮北之地。

    三晉、燕國、秦國結盟,約好時日,出兵伐秦。

    燕昭王等待這一天,等了三十年。又有諸侯相助,信心大增。齊國欺負燕國的那些事,他要一次性拿回來。此時,不雪恥,更待何時。

    於是,燕昭王搞出了聲勢浩大的動靜,築高臺,拜樂毅爲上將軍,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講,鼓舞士氣,起兵二十萬南下伐齊。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燕、趙、韓、魏、秦,五國之師南下,大舉進攻齊國。這就是戰國史上有名的事件:樂毅率五國之師伐齊。

    這裏有個問題,爲什麼五國伐齊,是以燕國爲主?

    按理說,燕國綜合國力,比不上秦、趙。燕國怎麼成爲了五國伐齊的發起者?

    現在,我們來看一份名單,這個時期,五國的君王:

    燕國:燕昭王,公元前335年出生,公元前312年繼位。

    趙國:趙惠文王,公元前309年出生,公元前299繼位。

    秦國: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出生,公元前306年繼位。

    魏國:魏昭王,出生沒記載,公元前295年繼位。

    韓國:韓釐王,出生沒記載,公元前295年繼位。

    從上面這份名單可以看出,燕昭王在位時間是最久,年齡也應該是最大。其次,燕國對齊國的仇恨,比任何諸侯國還要強烈,燕昭王願意當頭。第三,樂毅出色的外交工作做得好。

    還有一個原因,其他諸侯不想領頭,害怕齊國秋後算賬。因此,五國伐齊,燕國成爲了發起者。

    齊國和五國聯軍的大戰,一觸即發。

    齊閔王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亡宋,竟然會遭到中原諸侯共同討伐。更讓齊閔王沒想到的是發起者會是他輕蔑的燕國。

    秦國打他,說得過去。

    趙國打他,也能說得通。

    可,齊閔王欺負燕國,燕昭王譴責聲都不敢發。竟然,也出兵打他。

    此時,齊閔王明白了一個道理:不出聲的人,最可怕。

    等到齊閔王發現的時候,燕軍已經攻入齊國境內。齊閔王見不起眼的燕國,竟敢欺負齊國,憤怒之情涌於肺腑,也完全沒把燕國當回事。

    燕國主動欠揍,齊國定要給他機會。

    齊閔王繼位以來,齊國伐楚、徵秦、敗燕、欺凌三晉、亡宋,戰爭連年不斷,人力、物力、財力幾乎耗盡。再加上,齊閔王專橫跋扈,窮兵黷武,拒聽諫言,剛愎自用,致使君臣不和、百姓離心、內外樹敵、矛盾日益尖銳。現在的齊國,敢說真話的人都沒有。可惜,始作俑者的齊閔王,完全不知道齊國的現狀,有多糟糕。齊閔王的腦海只想起敗楚、破秦、欺三晉、壓燕國、亡宋國之事。

    齊閔王也相信,齊國有能力擊敗諸侯,守衛疆土。

    於是,齊閔王以觸子爲主將,達子爲副將,前去迎戰。至於,齊國的戰將觸子全名叫啥,出生、死亡時間都沒有記載。

    歷史的長河,只留下了兩個字:觸子。

    觸子也留下了一個成語:一騎絕塵。

    燕昭王將國運之戰交到了樂毅的手中,齊閔王將國運交到了觸子的手中。

    齊閔王VS燕昭王。

    觸子VS樂毅。

    一場影響齊國和燕國的國運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樂毅率五國之師南下,攻入齊境,抵達濟西。觸子倉促集結兵馬北上,抵達濟西,阻擋五國之師。五國聯軍和齊軍在濟西對持,這就是戰國曆史上,影響齊國國運最關鍵的一戰,也是改變戰國曆史一個節點。

    五國聯軍,都派出了精銳,還有能打的大將。

    根據野史和其他資料記載,五國的名將陣營,是很強大。

    趙國:廉頗。

    燕國:樂毅。

    秦國:白起。

    韓國:暴鳶。

    魏國:晉鄙。

    兵力:

    燕國:二十萬。

    趙國:十萬。

    秦國:十萬。

    魏國:八萬。

    韓國:八萬。

    五國聯軍兵力,加起來五十六萬,甚至還要多。這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名將組團陣營,也是諸侯兵力加起來最多的一次。這也是爲什麼歷經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三代人的努力,打造強大的齊國,一戰之後,齊國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當然,此時的齊國,也不弱。

    年年征戰的齊國,武力也不遜諸侯。尤其是剛滅了西周建國、春秋是大國、戰國有發言權、商業最發達、經濟最好的宋國。齊國的武力,沒有懈怠,裝備也沒有鬆弛。

    五國聯軍兵多,還有名將助陣,這是優勢。但,糧草是短板。還有,五國聯軍,各懷鬼胎,伐齊的心思不一。也就是說在聯軍這邊,速戰速決。

    齊國有劣勢,也有優勢。對齊國來說,打持久戰、消耗戰,才能拖垮五國聯軍。

    樂毅也知道,此戰,關乎兩國的國運,要麼不打,要麼一戰而定乾坤。

    濟西之戰,齊國和五國聯軍又會如何開打?

    樂毅做爲戰國時代中後期著名的戰將、軍事家,知道一個道理:戰事一開,燕國和齊國沒有緩和的餘地。

    一戰定國運,這是他要做的。不把齊國打趴下,燕國就會遭到齊國的報復性打擊,離亡國的命運,就不遠了。

    燕昭王臥薪嚐膽三十年,總算引領殘破的燕國,走向了新的高度。此戰不勝,不僅是燕昭王的心血全毀了,他也對不起燕昭王的那份知遇之恩。

    這一仗,樂毅要打,還要打贏。樂毅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實幹家,善於謀定而後動。此時,他知道一個無法改變的現實:憑藉燕國的實力,是撼動不了齊國。

    但,有諸侯助燕,樂毅有五成把握。畢竟,齊國的綜合國力、戰力、實力和戰將,不是擺設。無論哪個諸侯與齊國單幹,都沒有獲勝的機會。五打一,纔有獲勝的可能。而且,獲勝的機會,也是五五開。

    樂毅看着齊國主將的意圖,是打消耗戰、持久戰,並不想與聯軍直接開打。如果戰事拖下去,對聯軍極其不利。可,他率領的五國之師,又不能突破敵將觸子,精心佈置的陣地。

    也許是齊國當亡,燕國當興。

    樂毅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

    五國聯軍和齊軍開戰,交戰不久,齊軍鳴鑼收金。齊軍因爲主將指揮混亂,導致政令無法傳達,齊國的陣營,一片大亂。

    戰將,不戰,士兵也亂成一團。此時的齊國現狀,用八個字形容最爲貼切:將無戰心,兵無戰意。樂毅見狀,把握戰機,指揮聯軍發動攻擊。齊軍在聯軍的進攻下,紛紛逃離戰場。

    樂毅看着這滑稽的一幕,傻眼了,心想:齊軍,怎麼如此不經打。

    那麼,齊國這邊發生了什麼事,導致強大的齊國不堪一擊,主將觸子,一塵絕跡。進而導致,決定雙方勝負的濟西之戰,齊國全面崩盤。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