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樂毅篇(6)
    興燕亡齊

    樂毅一戰,攻入齊國境內。再戰,攻破齊國濟西主力。三戰,直搗黃龍,兵圍臨淄。樂毅怎麼也沒想到,強大的齊國,竟然會以這樣的方式落敗。至於,齊國爲什麼會敗,我在《君王篇之燕昭王》寫得很詳細,這裏就不提了。

    齊國主力被聯軍擊敗,聯軍陣營也出現了變化。

    秦、韓,不打了,提出撤兵。

    魏國只想奪取齊國佔領宋國富裕的地盤。

    趙國的態度不明,不說打,也不說退。

    燕國內部也發生了變化,有的人主張打,有的人主張不打。

    主張不打的人以劇辛爲首。

    理由:

    1、齊國強大,地盤廣,燕國吞不下。

    2、聯軍的意志出現了鬆動。

    3、燕國孱弱,單幹,打不贏齊國。

    主張打的人以樂毅爲首。

    理由:

    1、燕昭王的使命,攻破臨淄雪恥。

    2、樂毅分析局勢,能夠一戰,破臨淄。

    3、齊國是驚弓之鳥,一戰能定。

    燕昭王支持樂毅的意見。他忍了三十年,就是爲了今天。

    有了燕昭王堅定的支持,樂毅對局勢做出了分析,重新部署戰略。

    讓秦、韓撤軍,讓魏國去攻打宋地的齊軍,讓趙國獨率一軍伐齊。樂毅本人親率燕軍,直逼臨淄。此戰,他要徹底把齊國打趴下,攻破臨淄,才能報答燕昭王。

    樂毅分工明確,重新調整戰略,親率燕軍伐齊。齊軍兩戰皆敗,又喪失了主力。齊國境內,人心惶惶。再加上,齊國國內,很多人都不滿齊閔王。樂毅破齊,如入無人之境,連克七十城,攻佔齊國的臨淄。

    齊閔王沒有爲江山社稷,固守死戰。連‘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勇氣都沒有。反而,成爲了驚弓之鳥。齊閔王沒有幹身爲君主該乾的事情,帶着錢,還有老婆、妻兒、大臣,逃了。

    齊閔王本可以藉助臨淄城的險固,重拾民心,號召全國勤王,逆轉局勢。可惜,齊閔王錯誤的選擇,喪失了機會。齊閔王逃走了,臨淄城失去主心骨,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反應,最終導致齊國一敗塗地。

    齊國將士沒有守城的信念,不知道爲誰而戰,爲何而戰,也逃了。

    臨淄大亂,軍民出逃。

    樂毅,也沒費勁,攻破臨淄。

    這座臨淄城,不僅建立了數百年,是齊國的國都。它還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屹立東方。誰能想到,這座城,就這樣被攻破了。

    遙想當年,臨淄城是何其雄哉,傲視諸侯!

    且不論,姜氏齊國的輝煌。田氏齊國的齊威王在這裏兩度變法,圍魏救趙,圍魏救韓,桂陵、馬陵擊敗強魏,行王道爭天下,奠定了山東諸侯第一強國的地位。

    齊宣王東破三晉,吊打秦國,北上亡燕,南下三伐楚國。

    齊閔王南敗楚,西破秦,欺凌燕國,韓、魏俯首,滅了強宋。

    誰也不知道。強盛、顯赫的齊國,就這樣敗了,臨淄城淪陷。更沒人想到,這座稱雄諸侯的齊國國都臨淄城,不是被秦國、楚國、三晉攻破,卻是被燕國拿下。

    齊國,是第一個被聯軍攻破國都的諸侯,也是戰國七雄中第四個(第一個趙國邯鄲,被魏國攻破;第二個燕國薊城,被齊國攻破;第三個楚國郢都,被秦國攻破)國都被攻破的諸侯。

    那個被齊宣王亡國,被齊閔王欺負的燕國,竟然翻盤了。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樂毅也因爲伐齊之戰,成爲了戰國顯赫的名將。以弱燕破強齊,這是樂毅留名青史,建立的蓋世功勳。

    燕昭王臥薪嚐膽、韜光養晦三十年,實現了伐齊雪恥。還記得讀書那會,那句勵志的話: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歷經亡國之恥辱,沒有自甘墮落,卻臥薪嚐膽,滅吳,北上中原,成爲春秋時代最後一任霸主,男兒勵志的故事。

    殊不知,戰國時代,還有燕昭王韜光養晦,伐齊雪恥。也可以說: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殘燕亦可破強齊。

    這說明,男兒,只要肯努力,沒有什麼不能實現。當然,除了找準目標,還要有強大的毅力。

    樂毅,進入臨淄,將齊國掠奪燕國的鎮國之器,以及齊國的鎮國之器,運回燕國。燕昭王見了,喜極而泣,說了一句話:三十年了,齊國之仇,終於報了。

    以弱燕破強齊,不僅讓燕昭王、樂毅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名字,也留下了那個繼位之初敗楚、破齊,不可一世齊閔王的名字。

    齊閔王VS燕昭王之間的恩怨,告訴我們很多道理:

    齊閔王:

    不要沉迷過去的功業,自高自大,輕視、小看對手。擊敗你的,不是比你強大的人,而是那個默不作聲的弱者。

    燕昭王:

    臥薪嚐膽,殘燕也能破強齊。人生,只要肯努力,一切都有可能。

    燕軍攻破齊國,進入臨淄,這是值得舉國上下,彈冠相慶的大喜事。畢竟,燕國君臣的努力,總算洗刷了齊國施加的恥辱。隨後,燕昭王做了一個決定:亡齊。

    但,一個新的問題,又出現。這也是爲什麼樂毅能夠在短時間內攻破燕國七十座城池,卻無法滅齊國的原因。這個問題,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那麼,這個問題是什麼呢?

    齊國的地盤太大了,燕國一國之力,喫不下。諸侯也沒心思,瓜分齊國。樂毅一鼓作氣,拿下了齊國七十座城池。打下的江山,就要鞏固、消化。這麼大的土地,這麼多城池,就要人去守、去管理。

    可,齊國還有可戰之力,民心爲失。尤其是即墨、莒,這兩座城池的存在,對燕國來說是很棘手。

    這裏就要提及新的問題,戰國時代,最明顯的特徵:郡縣制。

    爲了加強對疆域的管理,諸侯實行郡縣制。齊國卻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不實行郡縣制的國家。那麼,齊國疆域,背靠大海,坐擁數千裏,又是如何管理?

    答案:五都制。

    何爲五都?

    這五都指的是臨淄、高唐、平陸、即墨和莒。每個都設一個大夫管理,戰時,都大夫還兼任該地區軍隊的主將。

    接下來就說說,齊國五都的作用。

    臨淄:齊國的國都,也是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中心。

    高唐:位於齊國西北部,處於黃河東岸,防備趙國。

    平陸:位於齊國西南部,靠近魯國的曲阜,該都在軍事上的作用就是防備魏、魯。

    即墨:位於齊國東北部,正處於山東半島的中心地區,背靠大海,防止諸侯海上登陸。

    莒:位於齊國東南部的重鎮,用以防備楚、越北上。

    北地之衆:黃河以北的疆域,是用來防備燕國。

    燕國,攻破臨淄。齊國還有平陸、莒、即墨,等上千裏的疆土,還有很強大的軍事實力。燕國能夠佔領齊國北部、西部、中部疆域,卻不能佔領齊國東部、南部的疆域。

    燕國想要佔領齊國全境,是很困難的。這也是爲什麼,齊閔王丟了臨淄,跑到衛、鄒、魯等諸侯國,卻不把諸侯當回事的原因。

    因此,燕昭王考慮的問題,有很多。

    1、燕國難以獨吞強盛且龐大的齊國。

    2、雖得齊地之衆,難降服齊地之心。

    3、齊閔王尚在,能夠凝聚戰力。

    4、齊國還有三都:平陸、即墨、莒。

    5、諸侯不幫忙。

    還有很多問題,都需要燕昭王和樂毅,這對君臣去解決。索性,燕昭王不是沉寂在大功之中,走不出來的君王。相反,他發現了問題,也着手解決這些問題。

    爲了降服齊國之衆,燕昭王做了很多措施:比如用燕國的爵位,封了很多齊國大臣,以齊治齊。(管理)

    宣告齊閔王的罪行,並做出了很多利於齊國百姓的措施。(安民)

    樂毅率軍攻打即墨、莒,但,由於燕國軍力分散,也不得不調整戰術。樂毅認爲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

    所以,樂毅改變戰略,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總之,燕昭王和樂毅,這對君臣,爲了更好地鞏固戰果,用了很多措施,重新調整戰略。很快,一個消息傳來,流亡諸侯,輾轉之後,逃到莒城的齊閔王死了。

    這個消息,對燕昭王來說,是莫大的鼓舞。不久,又有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齊國君臣,又立了一個新的君主:齊襄王。

    齊國君臣,也在新王的帶領下,穩定了士氣。

    樂毅用盡了計謀,也攻不下莒城。即墨,又出來了一個力挽狂瀾的戰將:田單。

    田單,也是齊國有名的戰將。

    樂毅破齊,田單復齊。

    可惜啊!這對名將,沒有交鋒。

    此時的田單,也沒有顯赫軍功。他只是在即墨都大夫死後,被即墨城的人共同推舉出來的都大夫。

    即墨在田單的帶領下,不僅穩定下來,還擊退了燕國的攻勢。

    那麼,燕齊兩國的大戰,又將走向何方。齊國憑藉最後兩都(即墨、莒),能否翻盤,保住江山社稷。樂毅的功名,將會走向何方?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