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田單篇(4)
    離齊奔趙

    公元前279年,這一年對齊國而言,是值得紀念的一年。

    這一年,齊國驅逐燕國,收復疆土,復興家園。而,這位復國大英雄,正是田單。誰能想到,五年以前,田單不過是臨淄市掾,小人物罷了。五年以後,田單會成爲舉國皆知,人人稱頌的復國大英雄。

    從田單的奮鬥史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因此,在改變命運之前,你要對生活充滿熱情,悄悄發光,積累力量。誰又知道,明天醒來,又是怎樣的天地。

    田單驅逐燕國,光復齊國,人人稱頌,威望達到極盛。面對如此大功,田單面臨新的選擇:做人臣,還是做主君。

    當時,齊國百姓是什麼反應呢?

    《戰國策.齊策》爲我們留下了一句話:齊以破燕,田單之立疑,齊國之衆,皆以田單爲自立也。

    這句話,給我們透露出了一個信息:齊國之衆,皆認爲田單會自立。

    田單驅逐燕軍,恢復齊國,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哪怕,田單自立爲王,也是順理成章。畢竟,齊閔王昏聵之舉,爲齊國帶來了大難。齊襄王在莒,也沒有多大的貢獻。田單自立,也沒人拿他有辦法。

    那麼,田單的想法是什麼呢?

    史料給了我們的答案:做人臣。

    田單幹了一件事:去莒城,迎接齊襄王。

    那麼,齊襄王會有什麼反應?

    田單的聲望,遠高於他。田單是真想擁立他,還是想借機取代他。或者,田單想要架空齊襄王的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其做一名傀儡之君。等到時機成熟,順勢取代他。

    對於,齊襄王的出生,史料沒有明確的記載。此時,齊襄王年紀有多大,也無法得知。但,我們根據殘存的史料,還是能夠推斷出一個大概。

    齊閔王(公元前323年出生---公元前284年去世)死的時候,差不多四十歲。齊王建(齊國亡國之君)出生的時間是公元前280年。那麼,齊襄王出生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304年---公元前300年之間。

    也就是說,齊襄王繼位(公元前283年)之時,差不多剛立冠,絕不會超過二十五歲。如果他的年紀太大,做家奴的時候,豈會被君太后相中。

    及至復國(公元前279年),齊襄王的年紀,不到三十歲。

    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君王,見證了齊國輝煌的時代,也目睹了齊國艱難的時刻。面對復國,他的心態是怎樣的。

    喜悅是有的,同時,又多了一點害怕。

    他怕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田單。田單迎立他,出於什麼目的,齊襄王拿捏不準。

    因此,齊襄王(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65年)最後十五年的光景,主要乾的事情:打壓、削弱田單的影響力。

    所以,因爲這些事,齊襄王又留下了不好的名聲:打壓功臣、嫉賢妒能、心胸狹隘、沒有君王氣量。

    那麼,齊襄王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答案:不好說。

    畢竟,齊襄王對田單的那些事,的確展現出了不好的名聲。但,在國破家亡,他站出來說自己是齊閔王的兒子,凝聚莒城將士守城之心,這份胸襟和膽識也讓人豎起大拇指。

    最主要的是他能夠駕馭比他厲害的人,獨斷朝綱,這也是很厲害。

    總之,田單在齊國君臣百姓質疑聲中,做出了一個決定:迎立齊襄王歸臨淄。

    齊襄王也在質疑聲中,回到了臨淄,並做出了一個決定:封君拜相(立田單爲齊相,封爲安平君)。

    這對君臣,看似和睦,君仁臣恭。實則,這只不過是表面現象。也可以說,田單想要齊襄王替他樹立一個社稷之臣的良好形象。齊襄王想要田單,替他匡扶社稷,守住江山。

    這對君臣,在復國後,各取所需。

    接下來就是齊國的好日子來了:

    燕國一戰回到解放前,不敢找齊國的麻煩;韓魏孱弱,也不會生事;秦國和楚國開戰,打得不亦樂乎;齊國要應對的只有趙國。

    公元前274年、公元前271年,齊趙兩國有交戰。齊國敗,丟了幾座城。

    緊接着,趙國和秦國又展開大戰:閼與之戰。

    齊國迎來了,真正的和平。齊襄王坐穩了王位,再加上對外無戰事,對內安穩。剩下來的就只有一件事:內鬥。

    尤其是齊襄王和田單之間的權力角逐,越演越烈。其中,有兩個故事,說明了齊襄王複雜的情感:尊敬田單,又害怕田單。

    第一個故事:貫珠人。

    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什麼呢?

    《戰國策》記載:過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於沙中。田單見其寒,欲使後車分衣,無可以分者,單解裘而衣之。

    田單分衣、解裘的舉動是可憐老人,出於善舉也好;是包藏禍心,收買人心也罷。但,田單的這個舉動,在齊襄王眼中又是什麼想法呢?

    答案:儘早除之,以絕後患。

    齊襄王說了一句話:田單之施,將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恐後之。

    齊襄王說這句話的時候,被一個人聽見了。這個人就是貫珠人。

    貫珠人聽到了這樣的話,等待他的選擇也不多:要麼,順從齊襄王之意,攛掇殺了田單;要麼,反對齊襄王之意,爲田單說好話;要麼,不發表意見,保持沉默;或者,貫珠人選擇自殺、被殺,埋藏這個祕密。

    這個時候,體現出了一個道理:論讀書、會說話的重要性。

    貫珠人明白一件事:齊襄王忌恨田單,欲殺之。

    同時,貫珠人也明白一件事:田單是齊國柱石,不能殺。

    齊襄王做了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加劇齊國局勢動盪。

    無論齊襄王說這句話是出於氣憤,或者是真的對田單有很深的意見。貫珠人要保住自己的小命,就要說出得體的話:既要縫合齊襄王的心意,又要解決齊襄王的問題。

    貫珠人說了這段話:王不如因以爲己善。王嘉單之善,下令曰:‘寡人憂民之飢也,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單之善,亦王之善已。

    簡單說,貫珠人話中的意思:是叫齊襄王搶奪田單的功勞。

    正是因爲,這句話,不僅保住了小命,還解決了齊襄王的問題,也彌補了齊襄王和田單君臣之間的間隙。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