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廉頗篇(6)
    封君拜相

    公元前259年10月,秦、趙兩國戰火重開。秦昭襄王拜五大夫王陵爲將,率軍二十萬,兵伐邯鄲。這就是戰國曆史上,有名的邯鄲保衛戰,也是一場城池攻堅戰。甚至,這場戰爭,能夠與莫斯科保衛戰相提並論。

    現在來介紹一下邯鄲之戰的基本情況。

    時間: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

    交戰諸侯:先是趙國獨立抗秦一年多,後韓、魏、楚、趙合力擊秦。

    君王:秦昭襄王、趙孝成王、魏安釐王、韓恆惠王、楚考烈王。

    主將:秦王陵---王齕---鄭安平;趙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

    攻守:秦國攻,趙國守,魏趙救援。

    結局:秦國慘敗,趙國慘勝,魏楚崛起。

    接下來,看一下邯鄲保衛戰有多慘烈:

    當王陵率領黑壓壓的秦軍兵臨城下,將邯鄲城圍困得水泄不通。趙國君臣,這邊有何反應?

    由於趙國君臣,戰前思想工作做得到位,又加緊備戰。邯鄲城人人奮勇殺敵,並沒有因爲秦軍之勢,出現恐慌、逃亡的現象。相反,趙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婦孺做飯,男人齊上陣,就連十幾歲的小孩子就拿起武器,保衛邯鄲。

    慘烈的邯鄲之戰,隨着秦軍的進攻,這場城池攻堅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王陵親自督戰,披甲上陣,也攻不破邯鄲城的堅固。

    秦昭襄王見二十萬大軍拿不下邯鄲,生氣的同時,又增兵十萬。這一次,秦昭襄王鐵定了心,要攻破邯鄲,滅了趙氏。二十萬打不下邯鄲,那就三十萬。三十萬不行,那就四十萬。

    只要能拿下邯鄲,滅了趙氏,付出多大代價,秦昭襄王也在所不惜。

    戰事從冬季打到春天,邯鄲城內、城外,屍首堆積成山。王陵手握三十萬大軍,也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優勢。相反,他打得相當艱難,陣亡了五校(據說一校是8000---10000),兵力也折損盡半。

    秦昭襄王一邊增兵,另一邊請白起出戰。

    由於白起拒絕出征,秦昭襄王以王齕取代王陵,攻伐邯鄲。

    趙國獨立抗秦,打了一年多,向諸侯求援。

    向楚國求援,誕生了一個詞語:毛遂自薦。

    向魏國求援,誕生了一個詞語:竊符救趙。

    隨着魏、楚諸侯救趙,秦、趙邯鄲之戰,演變成成了趙、魏、楚聯軍,合力擊秦。根據史料記載,秦國輸得很慘,陣亡了至少二十多萬將士,三十年內,導致秦國不敢東出征伐諸侯。

    這裏有個問題,秦、趙兩國剛打完了長平之戰。趙國四十五萬男兒被坑殺,壯男盡歿長平。那麼,長平之戰慘敗後,趙國爲什麼還能打贏邯鄲之戰呢?

    有以下觀點:

    1、秦昭襄王怒伐趙國,準備不充分。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否定了白起趁勢滅趙的主張,接受趙國割六城議和。事後,趙孝成王拒絕割地,導致秦、趙兩國戰火四起。可以說,秦昭襄王是因爲憤怒伐趙。其次,作戰將領不斷調整:白起(拒絕)---王陵(打得不好)---王齕(作戰不利)---鄭安平(降趙)。

    2、趙國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秦國坑殺趙國降卒,徹底激怒了趙國軍民。虞卿駁斥割地謬論、平原君散盡家財、趙孝成王死守社稷、毛遂自薦、李談三千壯士、老弱婦孺守城。可以說,趙國爲了打贏這場邯鄲保衛戰,舉國之力,齊心抗秦。

    3、合縱諸侯。

    趙國獨立抗秦,打了一年多,可見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有多頑強、多善戰。但,趙國獨木難支,君臣齊心協力,合縱諸侯。其中,平原君成爲合縱諸侯的關鍵人物:親自入楚;他是信陵君的姐夫。

    最終在魏、楚諸侯的援助下,趙國起死回生,打贏了邯鄲保衛戰。

    邯鄲之戰,值得提的四件事:

    1、秦始皇出生。

    2、漢高祖劉邦出生。

    3、戰國中後期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的結局:長劍自刎。

    4、信陵君流亡趙國。

    那麼,廉頗在邯鄲之戰,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不計前嫌,爲趙氏死守社稷,爲江山而戰。

    雖然,史料並沒有給出廉頗在邯鄲之戰中扮演什麼角色。是誰,指揮邯鄲之戰,也不清楚。面對國破家亡,廉頗不可能無動於衷。畢竟,廉頗是趙國人,深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影響,又得趙惠文王恩寵。他雖因爲長平之戰,被趙孝成王換下。但,他不可能看着國破家亡,選擇袖手旁觀。

    面對國難,趙孝成王不可能忘了趙國最能打,且戰績最穩定的廉頗。平原君、虞卿等人,也不可能忘了廉頗,去做他的思想工作。

    總之呢?邯鄲保衛戰,是趙國舉國之力,打贏的這場戰爭。

    隨着,邯鄲之戰結束,等待趙國的不是和平,而是新的戰爭:燕國南下伐趙。

    那麼,燕國伐趙又是怎麼一回事?這就要提及燕國的一對君臣:愛找趙國麻煩,且燕國的亡國之君燕王喜;擊胡名將慄腹。

    公元前256年,燕武成王甍,燕王喜繼位。

    爲了查探趙國的情況,碰巧是趙孝成王的生日。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燕相慄腹與趙國結成聯盟,將五百金贈送趙孝成王爲酒資,前往邯鄲,察看趙國的虛實。

    燕相慄腹去了趙國邯鄲,得出結論:伐趙。

    理由: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邯鄲之戰,趙氏雪上加霜。可伐也!

    就在燕王喜準備伐趙的時候,有兩個人反對。

    1、昌國君樂間(樂毅之子):趙氏善戰、出師無名、不好打也打不贏。

    2、將渠:盟約字跡未乾,就背信棄義伐趙,失去了道義,打不贏趙國。

    燕王喜說了一段很霸道的話:兩個人打一個,打不贏。那就,五個人打一個。

    我在《君王篇之趙孝成王篇》介紹了燕王喜爲什麼要找趙國的麻煩,又爲什麼聽了慄腹的報告就做出伐趙的舉動。以及慄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裏就不多說了。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以燕相慄腹爲帥,以樂間、卿秦爲將,出兵六十萬伐趙。這就是悲催的趙孝成王歷經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與燕國發生的大戰:反擊燕國。

    後來趙國還有更悲催的事,北破匈奴之戰、第二次反擊燕國,及至秦始皇五次伐趙,攻破了邯鄲。代王嘉還在代地,苦苦支撐了五年。這就是後話了。

    燕王喜出動兩支軍隊,兩千輛戰車,出兵六十萬襲趙。一路,由伐東胡,取得戰功赫赫的燕相慄腹率領;一路由卿秦和昌國君樂間率領。

    面對燕國來勢洶洶,大軍南下。趙國君臣,又會如何應對。

    精兵將足的燕國對戰老弱病殘的趙國,誰會取得勝利。趙國在長平之戰後,邯鄲之戰逆襲翻盤,這是上天的眷顧。燕國大舉入侵,趙國還能得到上天的眷顧,逆襲翻盤?

    此時,趙國能打的名將、善於謀略的老臣,相繼去世。

    平原君公子勝甍(公元前253年),門客盡散。虞卿因爲魏齊之死,毫無蹤跡。信陵君在趙國不受重用。都長君田單,不知道生死。趙國能打且戰績穩定只有一個人尚在:勇冠諸侯的老將廉頗。

    燕國南下伐趙,廉頗挺身而出,再次站在歷史的舞臺上,承擔起這個艱難的使命。

    趙孝成王出兵十三萬,分兩路出戰燕國。一路由勇冠諸侯的廉頗率領八萬,北上鎬城,阻截燕相慄腹;另一路由樂乘率領五萬,北上阻截卿秦、樂間。

    燕趙兩國大戰,正式拉開帷幕。

    是久戰之師趙國更能打。還是,北伐東胡的燕國更勝一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此戰的過程和結果。

    廉頗率軍抵達前線與慄腹在鄗城決戰,這就戰國時代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鄗城之戰。

    時間:公元前251年---公元前250年。

    交戰雙方主將:趙廉頗,燕慄腹。

    主將戰績:廉頗伐齊徵魏抗秦,勇冠諸侯;慄腹擊胡名將,威震東胡。

    雙方兵力:趙八萬,燕至少三十萬。

    從這份名單上看,無論是廉頗,還是慄腹,都有顯赫的戰功。這兩個人,都是倚靠戰功,從底層爬起來的人。

    那麼,廉頗面對燕國擊胡名將,且兵微將寡,是如何打好這場看似勝算不大的戰爭?

    廉頗根據雙方情況,利用燕軍輕敵、疲勞劣勢,根據趙國同仇敵愾的優勢,制定了戰術:各個擊破、直搗黃龍。

    廉頗親率主力,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慄腹。燕軍聞聽攻鄗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失去戰鬥力。廉頗率軍追擊500裏,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逼迫燕王喜,割五城。

    這場戰役,也很快結束:廉頗斬殺慄腹,卿秦戰死,樂間降。

    也可以說,趙國反擊燕國,贏得很輕鬆,有碾壓之勢。趙孝成王遂將尉文城封給廉頗,號信平君,任其爲假相。

    廉頗破燕,不僅再次證明了自己勇冠諸侯的聲威,同時也讓他封君拜相(信平君、假相),建立蓋世功業。然,一件事發生了,最終讓廉頗正是水漲船高的時候,流亡諸侯。

    那麼,是什麼事,改變了廉頗,讓他流亡諸侯,最終發出一句令人感嘆千古的話:我思趙人。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