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亂明者皇太子 >第一百六十五章 鍾化民救災
    鍾化民一行七人輕騎快馬的趕赴到了河南災區,而朱常洛這邊讓人押送的糧食則還在路上日夜兼程的朝着災區而去。

    與此同時,萬曆皇帝深感災區之嚴重,他也號召了在京大臣和內宮妃嬪們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百姓。

    在這次號召之中,兩宮太后捐款了三萬兩銀子,皇后捐了八千兩銀子,恭妃在朱常洛的資助下也捐了五千兩的銀子,還有幽居深宮多時的鄭貴妃這時候也一咬牙捐出了五千兩銀子,其他嬪妃亦有所捐贈。

    萬曆皇帝看到後宮妃嬪們這麼支持給力,都紛紛的把自己的體己銀子捐出抗災,萬曆皇帝非常感動。尤其是他看到鄭貴妃也拿出了五千兩銀子的時候,他心裏更是感嘆:“夢境還是一個善良可愛的人兒啊。”

    在宮外的大臣們,申時行也帶頭捐獻了自己的俸祿,有了內閣做榜樣以後,在京官員或多或少的都捐獻了自己的微薄俸祿,表示自己願意和皇帝陛下共克時艱。

    可是,這些俸祿能有多少銀子呢?衆所衆知,有明一代,官員們的俸祿是歷朝歷代最低的,所以,京官們捐出來的銀子,萬曆皇帝也提不起興趣,但是爲了表率天下,安定人心,萬曆皇帝還是要下詔勉勵了在京官員們的拳拳愛國之心。

    有了這些錢後,萬曆皇帝又從自己的內帑去調撥出若干銀子交給了戶部,由戶部統一調派這些銀子到河南災區幫助鍾化民救災。

    鍾化民雖然職級不高,但是身爲外派御史,他肩負欽差皇命在身,一到河南地區,就算是河南布政使也要對着鍾化民行下官之禮。這時候的鐘化民也自然而然的成爲河南地區的最高官員,同時也是整個河南地區救災的總指揮。

    鍾化民到了河南以後,他並沒有着急的召集河南的官員坐在一起開會商議,而是帶着自己帶來的六位幹吏,身穿素服,深入到了災區一線,晝夜寢食鞍馬之間,可謂是風餐露宿,衣不解帶的深入一線瞭解災區百姓們面臨的苦難。

    當他看清楚河南災區的真實情況以後,鍾化民盤點了一下手上能調動的糧食情況後,在錢糧有限的情況下,鍾化民制定了耗損最低,受益面最廣的應急措施。他準備開設粥廠,此舉能夠直接解決河南災民的溫飽問題,保證他們的基本限度的生命安全。

    鍾化民設立的粥廠,規定每天施粥兩次,每次給每位災民大概兩勺量的稀粥救命。爲了防止個別災民重複領取,鍾化民還爲每個前來的領粥的災民登記造冊,做成身份標牌,寫明其籍貫,姓名和具體的領粥點。

    對於受災較重地區的災民,鍾化民還要求粥廠設立的時間要足夠持久,以保證災民能夠熬到麥熟之時;對於受災相對較輕地區的災民,鍾化民在短暫地設立粥廠之後,便開始發錢賑救,希望他們能夠儘早回到家鄉,重建家園。在粥廠的選址上,鍾化民針對各個地區的受災程度和災民的分佈,提出“寧移官就民,勿勞民以就官”的觀點,即:寧可讓官吏辛苦些多跑跑腿,也要儘量減輕災民的勞頓。

    在粥廠的管理人員的選擇上,鍾化民選的全都是從鄉民中選出的“富而好義者”,也就是還有點良心,有點良知的鄉紳地主們。爲了激勵他們的熱情,鍾化民還要要求各地州府隆重地向這些粥廠志願者們頒發了聘書。這樣的操作也保證了粥廠管理人員選拔的高標準,也加強了他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鍾化民的一系列施粥之舉,在第一時間挽救了掙扎在垂死邊緣的大批災民。

    這一系列的操作都在朱常洛派來幫助鍾化民的人的眼下進行着,朱常洛要求他的人要無條件的服從鍾化民的管理指揮,同時也要記錄好鍾化民在河南災區救治災民的所有方法策略,包括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記錄下來。

    這樣就方便將鍾化民的救災策略整理成冊,若是以後再遇見災年,被派出賑災的官員們,亦可以學習借鑑,也可以防止他們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決策瞎指揮。

    在初步解決了災民們的生存問題後,鍾化民把救災的方向調整到了災區賑銀髮錢上面。

    爲什麼要發錢不發糧食呢?這是因爲災區的災情有重有輕,而且鍾化民能調集的糧食也是有效的,所以對待一些災區不算嚴重的地區,鍾化民就採取了直接發錢的形式,這樣既可以節省手上爲數不多的糧食,又可以緩解災情不重的地區經濟復甦,總體來說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善政之舉。

    再加上受災地區除了平頭百姓之外,還有很多的讀書人也在受災,但是這些人的思想比較讓人難以理解,他們都秉承着“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思想,覺得自己若是去了粥廠領粥就是受到了奇恥大辱。所以他們寧願餓死在家裏,也不去粥廠。這些舉動在幾百年後的人看來,這是一套非常可笑的理論,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卻是被讀書人視爲關乎生死的”氣節“!

    所以,新道德的標準不能去用來評判舊道德。當然,舊道德中的愚昧和糟粕也不能污染新道德。

    鍾化民也是讀書人,但他是一個務實派,所以他對這些書呆子的想法,還是非常瞭解的。於是,鍾化民就讓當地主政官員,或者他自己親自上門,送上賑銀。而且還得強調這是當今的天子和皇太子的賞賜。

    這些打小被忠孝思想薰陶的讀書人,一聽是皇帝和皇太子的賞賜後,個個都感動的痛哭流涕,然後才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這些賑銀。

    由此可見,針對不同類型的災民,賑濟的方式也是會隨着變化的,不能盲目的進行一刀切式的賑災模式,關鍵還是要學會變通。

    鍾化民在這一塊,他的就是幾近完美。

    而也就在這時候,接到朱常洛信件的劉文珍也終於匆匆的從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趕來了。

    在此之前,劉文珍從太醫院離開以後他是一直待在李時珍的老家跟隨李時珍學習醫術,可惜李時珍年歲漸長,壽有竟時,在去年的時候,一代藥聖李時珍就在老家壽終正寢了。於是,劉文珍就執弟子禮爲李時珍守孝,並且研究李時珍留下的鴻篇鉅著《本草綱目》!

    在他受到朱常洛的來信以後,他看到信中朱常洛將河南災區描述的如此嚴重,他也在蘄州坐立不安,於是,他就跟李時珍的家人們告罪告別,同時又到李時珍墓前跪拜祈禱,言明自己此去的原因和目的。

    李時珍的家人和弟子們聽到劉文珍的理由後,他們無不動容,最後與劉文珍一起和河南災區的李時珍的徒子徒孫多達十數人,其中最出名的一位爲李時珍的親傳弟子龐鹿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