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
    從六月下旬開始,朱敬倫就開始在新安和鶴山等地來回趕路。wqu

    因爲隨着水口公約立定,鶴山客家人歸還了廣府人的土地,其他縣也開始尋求和平。

    守着安穩日子,其實沒人想打來打去,客家人又不是野蠻人,他們後來移居海外,不也在各種屈辱下,忍辱負重,沒有反抗。

    首先是新寧客家團勇,在看到陽江局土勇攻下了寨門後,他們跟方山聯繫,希望能夠和談。

    此時寨門是收回來了,客家人死傷上千人也沒有守住,眼看打不過土勇,他們這才決定和談。

    他們此時還有和談的資本,雖然寨門一帶被土人佔據了,但是客人在四九、五十、衝婁等地依然佔據了不少土人的土地,他們願意進行交換,用這一帶的土地,換回寨門原本屬於客家人的土地,然後大家相安無事。

    此時客家人看到自己的劣勢後,應該說釋放出了十足的誠意,因爲他們讓出來的土地更多。

    寨門的廣府人雖然有些不同意,但是耐不住其他地方的廣府人用大義壓他們,招募僱傭團勇可是大家一起出錢的,而且他們也沒打算遵守約定,告訴寨門人,等他們收回自家的土地之後,寨門人還可以繼續打啊。

    就這樣在6月20日新寧土客兩家互相談好了條件,在衝婁立約,規定雙方罷兵言和,重歸於好。

    土勇雖然還沒有開始反攻開平,但是朱敬倫的手下已經橫掃了開平一帶的客家聚居區,尤其是倉城這個客家人中心被攻下,對客家人打擊很大,所以開平客家人也選擇了立約,就在倉城立約,時間是在7月10日。

    至此還沒有立約的,就剩下恩平、高要和高明三縣,這三縣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土客械鬥中,恩平是遭遇最慘,被客家人平滅村子最多的,四百多個村莊被夷爲平地,房子被燒,土地被佔,死傷上萬,可謂仇深似海。wqu 而高明的客家人是最多的,他們佔據的土地最多,目前佔據這三分之二的土地,目前還沒有遭遇到大規模進攻,想讓他們平白交出土地,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高要則是因爲許多客家人頭目都是出自高要,這些人在械鬥中得利最多,他們最不想放棄。

    可是意外的是,這三縣有一些地主鄉紳勢力,主動聯繫了方山,告訴方山,他們是願意立約的,但是有一些人不同意。

    其實雙方的上層都不想打,真正想打的是那些本來就一無所有,又無牽無掛的浪蕩子,這種人用偉光正的話來說,叫做革命性最強。

    至於縉紳階層,這些年雖然械鬥慘烈,但是很多有識之士都知道,持續下去對誰都不好,因此互相之間和談約定已經進行過好幾次了。

    比如械鬥剛剛開始波及到開平、恩平、高明三縣的時候。新寧縣的土人和客家人,見到鄰縣械鬥造成的慘劇,觸目驚心,曾經協約和好。可是卻制止不住赤水一帶的械鬥持續慘烈地進行。最後將所有地區捲了進去。

    一個決定性的原因就是,官府管理的缺失,太平天國和鴉爿戰爭,讓官府自顧不暇,根本就沒有能力介入土客械鬥,因此採取了不管不顧的態度。在沒有強權保障的情況下,即便個別有識之士能夠和談成功,可他們的約定根本就沒有約束力。

    此時雙方已經各自組織起來,雙方都有傷害對方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就陷入了一種類似囚徒困境的境遇之中,你不招供如果別人招供了呢,你就會加刑,你如果招供了,別人招不招你都能減刑,同樣的道理,大家手裏都有刀,卻沒有裁決者,你打不打你不打別人別人來打你怎麼辦,所以往往一個風吹草動,就能引起一方先下手爲強。

    對於這些願意和談的,朱敬倫指示方山,讓他派人跟這些人回去,在他們的地方上主持小範圍的立約,不求一地一約,可以慢慢立,就是十個一百個約定也不怕,無非是多刻幾塊石碑罷了。

    立約之後,就保護這些立約的地區,有人侵害他們,不管是土人還是客人,都毫不留情的鎮壓。

    於是立約在小範圍區域中慢慢滲透,一旦大家看到這種約定的好處,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

    終於在客家人勢力強大的高明也有了突破,高明橫崗地區的土客鄉紳8月底立約,但是高明客家團練不服,大股客家團勇從高明縣城明城出發,將橫崗附近剛剛搬回來的幾家土人殺害。

    方山將消息彙報到

    新安,朱敬倫決定派大軍,圍剿明城客勇。

    這座城池本是客家人從洪兵手裏攻下來的,歷史上,直至同治元年,高明土勇集結兵力攻打明城,圍攻五月不克,用八千斤大炮轟城及用火藥炸崩城基仍攻不進。最後城中客人“糧米俱絕,食及草根,木葉、牛皮俱盡”,才被攻破了。此役客人除逃脫數十出降數百外,被殺3000餘人。

    朱敬倫打算提前兩年,攻下高明,他也不打算殺幾千人,他也不會需要圍城幾個月,因爲他手裏的要塞炮轟破這個縣城,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就算最後也殺個三五千人的,朱敬倫依然不會猶豫,因爲歷史上,高明最後的客家人幾乎被趕盡殺絕,原本是客家人最多的一個縣,到最後只能在西部山區一個角落還能看到客家人的存在,朱敬倫其實是在救他們。

    可是要攻陷明城這樣的縣城,光靠黑狗手下兩千人力有不逮,必須動用在新安一帶分散訓練的縣勇了。

    只是之前一直不敢動這些人,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一是擔心英國人圖謀九龍,可是8月份,英法聯軍陸軍主力北上了,應該是去打大沽口,第三次大沽口戰役爆發,之後會一直持續到攻佔北京城,英法聯軍都不會撤軍,這給朱敬倫提供了小半年的緩衝期。

    可是讓新安縣勇分散訓練,則是有另外的顧慮,那就是這些人的武器太好了,一水的線膛步槍,一萬多火槍兵,這樣的兵力掌握在朱敬倫手裏,清廷能放心嗎就是柏貴大概都不會放心,無論朱敬倫如何表示恭順,恐怕柏貴都會擔憂。

    之前這些縣勇全都分散在新安上百個墟市、集鎮上,跟當地鄉勇攪在一片,柏貴遠在廣州,也沒有刻意安排眼線盯着朱敬倫,因此不可能知道這些縣勇的虛實,可是現在一集結,那可就露餡了。

    只是這是遲早的事情,朱敬倫的刀子不可能永遠藏在刀鞘中,他遲早要向清廷,要向這個世界拔刀的,所以也沒多少顧及,知道就知道了吧,反正朱敬倫也沒瞞着柏貴,他早就告訴柏貴自己招募了一萬縣勇,名義是用來防備鄉勇以及洋人的,當時反割地運動讓各縣鄉勇洶洶,柏貴並沒有覺得有不妥,只是柏貴並不知道朱敬倫組建的不是普通的鄉勇,而是手持線膛槍的火槍兵,而且經過良好訓練,有專業的歐洲軍官團當顧問的一支軍隊。

    可以說名爲縣勇,事實上比清軍所有的軍隊裝備都好,訓練有素的多,這樣的軍隊,誰能放心呢。

    命令一下,各地的縣勇,先後往縣城集結,一百人一百人一隊,來兩百人坐一艘船,運往高明縣,絕對不讓軍隊大規模在新安集結,儘量降低這支軍隊造成的影響。

    北方,7月,英軍佔領了大連灣,並給這裏起名維多利亞灣,西方人的自我中心主義毛病又犯了,或者說一直都沒改過,聽到這個消息,朱敬倫暗暗下定主意,等自己第一次倫敦的時候,一定給倫敦起名咸豐村,好惡心一下英國人。

    8月,在名爲調停,實爲間諜的俄國公使的引導下,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俄國人的消息很準確,僧格林沁在這裏沒有設防,一直要求洋人公使走北塘進京,竟然在這裏不設防,僧格林沁倒是埋了一些地雷,結果也被當地百姓告密了,一顆都沒有爆炸。

    8月21日,英軍2500名士兵,法軍部屬1000人和2連炮兵開始進攻大沽口,早上6點法軍炮兵和英軍炮兵開始攻擊右岸第一座炮臺開炮,聯軍戰艦也發炮協助。

    這時候僧格林沁從朱敬倫這裏買的水雷起了作用,竟然炸沉了英軍的一艘戰列艦,死傷300多人,僧格林沁十萬兩銀子也算沒有白花。

    在使用過之後,僧格林沁下令讓廣東採購一百顆地雷,朱敬倫出於照顧這第一筆生意,基本上給了一個成本價,每顆要價一百兩,目的自然是希望戰後清政府會看到水雷的好處,大筆訂單源源不斷了。當然都是以從洋人手中代買爲由,可沒敢說是自己製造的。

    英法聯軍也是太大意,或者說太看不起清軍,他們的戰艦選擇迫近轟擊,根本就不知道清軍還會佈設水雷,也壓根就沒往這裏想,結果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但局部的小收穫擋不住大勢。英軍新裝備的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炮壓制住了清軍炮臺,清軍在炮火漸漸不敵,7點半時,英法聯軍發起衝鋒,進行了白刃戰,臨近10點時攻下第一座炮臺。

    8月23日英國海軍司令賀布北上直達天津,直隸總督恆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

    9月10日,朱敬倫在橫崗一帶集結了五千兵力,開始進攻明城,另一場大戰爆發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