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
    皇帝的私事向來不是普通的私事,尤其是納妃子這種事,更是國事一般。

    朱敬倫要納妃,當然不是全天下選秀女,他不是洪秀全,沒那麼強烈的佔有慾,沒有窮人乍富的爆發情緒。

    他要納的這個妃子,是早就定下來的,是高官仙的妹妹高媛。

    這件事已經拖延了四五年了,幾乎每年都有人提出來,因爲這件事背後牽扯的是一個政治勢力,五邑地區的客家勢力,由於早期藉助客家人的武力,軍中客家軍官佔了將近一半,是朱敬倫不能不穩住的一股勢力。

    當年答應納高媛爲妾,就是在爲了得到客家人支持而不得不接受的事情,就跟娶張柔是爲了穩住張千山一樣的道理,是一筆政治交易。

    可是之後的幾年,朱敬倫可以說沒有遵守交易。

    前一兩年,以張寶銘爲首的客家官員沒有一年,甚至沒有一個月不催促,他們需要有一個客家女人在朱敬倫身邊,當時的客家人朝不保夕,他們需要給自己找一個保護人。

    但現在客家人的危機已經度過去了,土客械鬥已經徹底平息,他們沒有生存的壓力了,但他們更渴望一個客家人能成爲朱敬倫的女人,因爲朱敬倫的身份也不同尋常,朱敬倫是皇帝了。

    可奇怪的是,除開前一兩年他們拼命催促外,後來他們反倒是不着急了,也就是每年例行公事一般提一下,態度並不堅定,所以事情也就這麼拖延下來。可今年突然,客家勢力再次集中向朱敬倫上書,要求朱敬倫納妃。

    原因很簡單,結親的前兩年,客家人自己危機感很強;但是當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之後,尤其是朱敬倫擺明軍馬扯旗造反之後,他們反而不急了。因爲那時候他們危機感解除不說,他們還看到了朱敬倫真正當皇帝的希望。

    將客家女兒嫁給一個割據的諸侯,跟嫁給一個皇帝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之後幾年,客家勢力雖然每年都提一提,可是並不着急,他們在等,等朱敬倫真正登基的一天。

    而去年年底,朱敬倫登基稱帝了,而且是挾攻佔北亰的餘威,在天壇登基的,這不但一下子讓大明國家公開建立,而且瞬間就讓所有國民產生了堅定的信心,大家都認爲這個國家很強大,不會被滅掉,在這種安定的心態下,百姓對大明的認同空前提高。

    這時候客家勢力覺得時機成熟了,開始密集的催促朱敬倫納妃,沒登基之前的朱敬倫娶客家女兒那是納妾,但現在的皇帝娶客家女兒,最少也得是一個妃子了,此時不爭取,更待何時。

    客家勢力還爭取到了相當多的支持,很多不同派系的大臣都支持他們,尤其是禮部,他們擔憂朱敬倫目前唯一的妃子張柔根本就無法生產,否則這麼多年也沒誕下一兒半女,他們不但支持朱敬倫娶高媛,事實上朱敬倫娶誰他們都支持,最好能娶一個農村的屁股大能生育的粗壯女人。

    當然反對者也有,土客械鬥的另一方廣府人勢力是反對的,但是在一種皇帝需要繼承人的大勢面前,他們還真的不好公開反對,但他們此時幫了一個倒忙,他們拼命的催促朱敬倫廣選秀女,他們希望用大量的土人女兒,來沖淡客家女兒可能入宮給土人帶來的影響。

    當自己的親事變成政治博弈的時候,朱敬倫可選擇的空間也就不大了。

    更何況他根本就沒想過不承認諾言,當年他需要客家人的時候答應娶高官仙的妹妹,現在他根基穩固了,就把人一腳踢開,這不是他做人的原則。他之所以一直不娶高媛,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爲他覺得高媛太小,定下婚事的時候,高媛才十三歲。

    但一晃五年過去了,現在的高媛也十八歲了,儘管朱敬倫依然覺得是一個小女孩,可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十足的大姑娘了,再不嫁人就嫁不出去了,他可以想像得到這個小姑娘此時正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他不能不爲人家姑娘考慮。

    加上讓他選秀的壓力越來越大,朱敬倫馬上就答應了客家勢力的訴求,他決定就在今年迎娶高媛,責成禮部選定吉日。

    處理完這些公私事務之後,朱敬倫基本上留在手裏的權柄就不重了。

    需要親自負責的事情也就不多了,閒暇時間馬上就多了起來。

    這時候朱敬倫做了一個讓人驚詫的行爲,他開始種地了。

    在皇宮中開荒種地。

    兩廣總督府,鴉片戰爭中被夷爲平地,原本的歷史上,這裏一直就沒修復過來,最後被洋人強佔做了教堂。

    &nbs

    p;朱敬倫始終對西方宗教的傳播報以謹慎的態度,只允許洋人在口岸傳教,不允許他們進入內地。加上大明也沒有滿清那麼荒唐,總督府也不可能被洋人拿走。

    因此朱敬倫登基之後,選定這裏作爲皇宮,但由於資金緊張,朱敬倫反對鋪張浪費,只打算修復這裏,可還沒等修復,朱敬倫主意就變了。

    剛剛清理了廢墟,他就迫不及待的搬了進來,將廣州巡撫衙門讓了出來,給了辦公緊張的廣東省府。總督府雖然毀掉了,但並不是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清理之後還留下了十餘間完好的房屋,朱敬倫佔了其中的三間,一間作爲臥室,一間作爲廚房,剩下一間作爲客廳。其他房間則給了護衛居住,作爲皇帝他的護衛人員多達幾千人,光是貼身不離的侍衛,就不能少於三百。

    總督府的面積還在,這裏佔領兩百畝,直接從新城城牆到老城城牆,南北兩面都靠近護城河,尤其是老城的護城河,甚至都被總督府包了進來。以前這河裏的水被引入總督府,爲總督的假山花園增添了趣味,現在引水渠再次挖開,朱敬倫決定用這些水來種地。

    種地這種活朱敬倫不陌生,他外婆家是鄉下的,小的時候每年都回去幹農活。

    他的身體也夠強壯,不誇張的說,一個人頂四個壯漢是沒問題的。

    他親自動手,拒絕侍衛幫忙,幾天之內就開墾出了十畝地,引水就不能親自動手了,這種專業的事情,得請工匠來,幾個僱來的工匠幫忙修砌了引水渠,安裝了翻車,朱敬倫腳踩翻車就能將流水引入自己的田地裏。

    侍衛中有人也是農民出身,他們也是種田的行家,但是他們發現朱敬倫種田,跟他們不一樣,育苗他們懂得,不育苗怎麼插秧,可是朱敬倫育苗的土壤格外的厚實,秧苗長的也更大,甚至都快過了插秧的時候。

    這時候他們才發現,他們的皇帝並不打算插秧,而是將秧苗一車車的裝到地頭,接着向着田地直接拋灑。

    這不是糟蹋莊稼嗎,第一時間很多士兵心裏涌現出這樣的心思,但是他們不敢說出來,甚至自己都覺得這樣想一想都有罪,皇權在他們心中的神聖感是很強烈的,尤其是長期跟朱敬倫這樣的人待在一起,那更是有很強的影響,說不好朱敬倫身上那種自然而然的大氣,是很能收攏人心的。

    他們不知道這叫做拋秧,1950年代纔開始出現,而在70年代纔開始走向成熟。

    朱敬倫恰好做過這樣的事情。

    接下來的事情讓侍衛感覺更加的離奇,因爲他們看到秧苗一個個都活了不說,朱敬倫之後又買來一些小魚苗放了進去,這還不算什麼,稻田養魚雖然大家沒聽說過,但魚在水裏,平時也看不見,並不驚奇。

    但朱敬倫還給另一些地裏放進去了一些鴨子,一些孵化出來沒幾天的小鴨苗,魚在水裏而且怎麼看魚都沒有牙,可是鴨子可是有嘴的,最關鍵的是大家都知道鴨子是喫草的,他們把稻秧吃了可怎麼辦

    這時候甚至還有士兵恍然大悟,敢情皇帝種莊稼就是爲了養鴨子啊,難怪皇帝閒的沒事弄出這幾畝地來。

    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隨着稻秧和鴨子的一天天長大,兩種生物始終和平共處。

    而且朱敬倫還帶着一家老小,主要是老婆張柔和丫頭銀環,做出了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朱敬倫利用後世的經驗,每天都在給鴨子餵食的同時讓銀環搖銅鈴,久而久之只要一搖銅鈴,方纔還在稻田裏戲水的鴨子,就嘎嘎叫着飛撲向鴨舍。

    完全不理解這種生物共生道理的士兵們看的出奇,他們實在是無法解釋這種情況,私下議論說皇帝家的鴨子通人性,懂得不喫秧苗的道理。

    其實這種共生原理是什麼時候發現的不得而知,總之並不早,起碼在民國之前沒有,而在改革開放之後才推廣開來。

    原因就是鴨子不是不喫稻秧,綠色的秧苗也在鴨子的食譜上,不過排的比較靠後,只有在沒有蟲子喫,沒有青草喫的情況下,鴨子纔會喫稻秧,因此一畝地中不能放養過多的鴨子,一畝地養個十隻左右就是極限,太多了天裏的蟲子就不夠鴨子喫,他們就會禍害秧苗,這種具體的比例,不經過試驗是不可能摸清楚的,因此在舊中國纔沒有被老百姓摸索出來。

    可這個時代的人還比較迷信,士兵們的說法,很快就傳了出去,市井上議論紛紛。

    直到不少高官藉口探望皇帝,一個勁的往朱敬倫的稻田裏瞅的時候,朱敬倫才發現了這個問題,而這時候稻秧已經長到了一尺多高。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