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
    曾國藩到大明半年來,湘軍果然沒有發生動亂,這即讓清廷欣慰,卻更感到恐慌,因爲他們看到曾國藩在湘軍中的威望,實在是不可替代,而清廷對這隻軍隊,沒有一絲一毫的掌控能力。

    當然曾國藩不是神仙,也不是聖人,即便最爲推崇他的改革開放之後,他也頂多被文人吹捧爲半個聖人而已。

    所以曾國藩不可能真的只用一封信就讓湘軍上下服氣。

    曾國藩爲了在他之後讓湘軍保持穩定,他是動用相當多的政治手段的,在這個過程中清廷完全配合了曾國藩。

    比如曾國藩提出,讓清廷補發軍餉,清廷是咬着牙從各種地方,尤其是最後借了大筆的洋人貸款給湘軍補發了大半年的欠餉。

    另外曾國藩給湘軍將領請封,清廷也逐一採納。

    湘軍雖然名將衆多,但隨着羅澤南、李續濱等早期猛將的戰死,後期的兩大支柱,一個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領的吉字營,得名是因爲1856年曾國藩爲支援江西吉安而招募,另一大主力則是號稱霆軍的湘軍鮑超部。

    曾國荃不用說了,身份上是曾國藩的親弟弟,自身也戰功赫赫,安慶之戰,天京之戰,湘軍後期的攻堅作戰,幾乎都是曾國荃一手指揮,因此威望很高,幾乎被湘軍內部看作是曾國藩天然的繼承人。

    鮑超的身份則有些尷尬,他出道更早,早在太平天國還在廣西的時候,他就在八旗將領向榮手下帶領川軍作戰,但真正發跡還是在湘軍時期,但他本人不是曾國藩嫡系,而是跟隨湖北巡撫胡林翼出道的。

    胡林翼將鮑超引爲心腹,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才成就了鮑超的戰功。而且跟曾國荃相比,鮑超是一個更純粹的武將。

    在戰功上,鮑超的戰功稍弱於曾國荃,安慶作戰和天京之戰上,鮑超基本上都是在外圍作戰,配合曾國荃。比如曾國荃包圍天京早期,鮑超參與作戰,等包圍圈穩固之後,鮑超帶人就到江西持續打擊黃金文等太平軍外圍勢力。

    但要論軍力強弱,曾國荃和鮑超是不相上下的,曾國荃主力吉字營兵力不到兩萬,鮑超部精銳不過一萬二,倆人是旗鼓相當,同爲支柱。

    可倆人身份差別很大,曾國荃是曾國藩的親弟弟,鮑超早年跟隨向榮,跟隨胡林翼,儘管胡林翼過去一直唯曾國藩馬首是瞻,可胡林翼自己都已經死了,所以鮑超這隻部隊,位置十分的尷尬,說是雜牌吧,他戰鬥力很強,說是嫡系吧,又總感覺跟曾氏兄弟隔得比較遠。

    面對這兩人,曾國藩向清廷上書,擢升曾國荃爲安徽巡撫,鮑超則爲江寧將軍。

    清廷對這個建議,欣然採納,因爲他們看出,這是曾國藩自己在往湘軍中摻沙子,是可以用鮑超來制衡自己的弟弟曾國荃,鮑超地位本就尷尬,如果將鮑超調往曾國荃帳下聽令,鮑超自己都不會有怨言,相反還會爲靠上了曾氏兄弟這棵大樹而踏實。

    可是曾國藩卻同時提拔鮑超和曾國荃,尤其是鮑超,此前駐防將軍這種官職,可是旗人專享的,現在也破例給了一個漢人,鮑超的地位等於是大大的提升,甚至還穩壓了曾國荃一頭,因爲駐防將軍是跟總督平起平坐的,而巡撫明顯在總督之下。

    但問題是曾國荃的勢力,明顯大過鮑超很多,尤其是曾氏兄弟的名分,加上赫赫戰功,可以說只要曾國藩現在死了,曾國荃登高一呼,湘軍諸多名將下轄的十餘萬軍隊,一定會擁護曾國荃的。

    因此曾國荃勢必對鮑超不服,而鮑超因爲自己地位提高,也不會向曾國荃示弱,今後倆人指揮貌合神離,恐怕很難合作下去了。

    拆散湘軍中兩大支柱,也就等於肢解了湘軍,讓曾國荃和鮑超都無力割據一方,清廷何樂不爲,以前只敢這麼想,現在既然是曾國藩提出來了,他們樂的順水推舟。

    只是這樣以來,湘軍就防守有餘,進取不足了。曾國荃繼續駐紮安慶,一步都不挪窩,既有對這個安排不滿的意思,也是因爲實力上確實不濟,一時之間很難在順流而息跟已經恢復元氣的太平軍交鋒。

    但太平軍想要繞過安慶的湘軍,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兩軍就僵持在了長江一線。

    這就是目前北方的態勢,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都是曾國藩來嶺南造成的,曾國藩南下嶺南,影響如此之大,他個人的行爲,顯然已經不再是一種私事,而成了一種政治事件了,這就是真正的重臣的威力,如龍王,行走間披風帶雨一般。

    曾國荃率本部以及其他各部湘軍駐紮在安慶的兵力已經到了四萬人,鮑超手下也擴張到了三萬餘,轉而駐紮到了江北的瓜洲一帶,跟鎮江的太平軍隔江相望,防止太平軍過江,而其他還以江寧將軍的身份,節制江北綠營、八旗諸部五萬餘人。

    鮑超在江北,左宗棠和李鴻章兩股力量都放在這裏就有些擁擠了,所以清廷任命左宗棠爲江蘇巡撫駐守淮陽之間,而將李鴻章北調鎮壓山東的捻軍,給李鴻章了一個山東巡撫的身份。

    顯然清廷在給湘軍制造分歧之後,還繼續使用政治手腕瓦解漢人軍閥集團,繼續擡高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地位,不但不因戰敗而責罰二人,繼續許以高官厚祿,在政治上,慈禧和奕欣這一對叔嫂組合表現的可圈可點。

    這一切政治事件都是圍繞曾國藩南下而發生的,可以說在曾國藩南下事件中,得利最大的政治團體無疑是大明國,因爲通過將曾國藩扣押爲人質,瓦解了湘軍集團對大明的威脅;而得利最大的個人,則肯定非李鴻章莫屬了。

    藉此機會,李鴻章陡然掌握了山東的實權,而且山東靠近京畿,顯然他在清廷地方勢力中的地位已經成爲曾國藩之後的第二人,穩壓實力更強大的曾國荃一頭,也把只掌握了半個江蘇的老對手左宗棠拋在了後面。

    看到曾國藩,朱敬倫隨口問了下身邊的人,曾國藩最近在做些什麼。

    之前他對曾國藩是很關注的,但自從決定不管政事之後,他很久都沒收到消息了。

    當地官員馬上彙報上,曾國藩這段時間一直都在新安縣,常常去洋人的教堂,禮拜日去觀摩人家做禮拜,平時也常去聽神父佈道,聽說跟好些個洋人神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他就沒見什麼人嗎”

    通過成功阻擋太平軍在湖廣一帶擴張,儘管沒有能夠畢其功於一役,由於大明的干涉,湘軍沒能在兩年前攻佔天京,可是士大夫階層的普遍態度還是認爲,如果不是曾國藩橫空出世的話,太平軍恐怕早就滅絕了清廷,同時也滅絕了華夏人倫。

    保衛了儒道名教人倫這個大功績,讓曾國藩即使是在大明國,依然享有極爲衝高的威望,因爲士大夫階層不是以一個挽救滿清的名臣身份看待他,而是將他堪稱了保衛華夏千年人倫利益的衛道者身份來看待。

    這種衛道者身份實在是太可怕了,放在西方那肯定是會加上一個聖徒的封號。

    因此朱敬倫始終認爲,曾國藩如果有意跟大明的士大夫階層聯絡的話,儘管不可能給大明帶來什麼顛覆性的麻煩,可讓大明官府頭疼一陣子還是很容易的,所以他之前才很關心曾國藩的動向,知道之前曾國藩本人十分克制,始終堅持不跟當地的文人接觸,反倒是跟洋人交往密切。

    讓朱敬倫不解的是,如果曾國藩跟一些洋人工程師,甚至外交官交流他都不奇怪,可偏偏曾國藩熱衷於跟洋人的神父們交往,這就讓朱敬倫很不理解了。

    難不成曾國藩想要信基督教不成

    這種想法只是想一想就讓人覺得滑稽。

    “他不去跟當地的文人交往,你們不妨請一請他,他或許在避嫌,官方出面讓他做點文章,出不了大事。”

    朱敬倫心想,如果曾國藩有意找事那纔會麻煩,可現在看來,曾國藩是在躲事,他無心鬧事的話,那就不會有事,反而這麼一個大名鼎鼎的理學大儒,整天不跟大明的文人交往,天天往教堂跑,恐怕麻煩更多。

    所以朱敬倫反而想要促成曾國藩跟大明的文人,尤其是那些對官府一直怨言很重,那些以清廷忠臣自居的保守鄉下文人溝通一下,希望曾國藩這個理學功底身後,實際上內心卻推崇實用學問的洋務派元老級人物,能夠讓那些真正迂腐的士大夫換換思維。

    “另外請他去我們的學堂去看看,聽聽這個大儒的建議,也許他會有什麼好的主意。”

    朱敬倫繼續建議道。

    鄉下學堂問題,讓朱敬倫是不滿意的,如果單純的對比,可以說這幾年進步極大。

    經過幾年的建設,大明的教育制度已經有了雛形,通過科舉考數學幾何知識,已經讓大明的讀書人不敢不學數理幾何了,可以說朱敬倫是以科舉爲誘餌,已經慢慢轉變了傳統的教育制度。

    可是普及率讓朱敬倫很不滿意,這都五六年時間了,可他設想的普及教育,目前統計的入學率還只有三成。當然從幾年前的一成都不到,現在能覆蓋三成的適齡學童,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可一想到日本人起步的時候,就已經五成識字率,朱敬倫就覺得這個普及教育還是太慢,他當年可是希望十年內完成普及的,現在看來,任重而道遠。

    最根本的阻礙,還是鄉下士大夫的阻撓,打死朱敬倫也想不到竟然有一股勢力在阻撓教育的普及,儒家不是強調有教無類的理念嗎

    他想看看曾國藩對鄉下儒生那種最保守的態度有什麼好的辦法沒有。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