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五十節 痞子李鴻章
    普法戰爭如期爆發了。

    戰爭的過程跟歷史上一樣,教科書上一般只會解釋說是俾斯麥改動德皇的電報,激怒了法國皇帝。

    事實絕對沒有這麼簡單,俾斯麥確實改動電報了,但是電報的內容並沒有扭曲,只是改動了幾個詞彙而已,可是這樣一改,不但激怒了法國人,也激怒了德國人,不止是普魯士的德國人,是整個德意志民族,包括那些一貫跟普魯士不對付的公國、王國也都紛紛出兵。

    爲什麼會這樣,朱敬倫覺得主要還得怪法國人。

    他們驕傲自大慣了,從路易時代起,法國就成爲了歐洲中心,哪怕後來英國在經濟上笑傲全球,可法國依然是歐洲文化的代表,各國宮廷所用的語言,基本都是法語,就好像東亞幾個國家,上層精英往往懂漢字一樣。

    路易十四時代、拿破崙時代,法國人太輝煌了,因此早就產生了一種驕傲自大的情緒,他們可以欺負人,但是絕對不能喫虧。

    這幾年法國人對普魯士的印象越來越差,因爲報紙上不時就有人跳出來,讓法國人注意普魯士,認爲先後擊敗了丹麥和奧地利,取得了德意志地區霸權的普魯士,已經對法國產生了嚴重威脅。

    有威脅也未必意味着戰爭,有威脅,也不一定能夠挑起全民的情緒。

    前幾年打奧地利的時候,俾斯麥暗示法國皇帝,願意支持法國兼併盧森堡甚至比利時,換取法國中立,戰後法國皇帝希望普魯士履行諾言,俾斯麥卻將給法國皇帝的迷信公開了,結果引起英國的強烈不滿,法國只得解釋自己沒有吞併比利時的打算。

    法國皇帝是被俾斯麥玩弄了,是被俾斯麥羞辱了,但卻沒有引起整個法國人的憤怒。

    這就是真正的原因,皇帝的威望嚴重不足,新興資本家控制的輿論與皇權嚴重對立。

    這就是法國的現狀。

    法國資產階級不在乎自己的皇帝受辱,但是卻不能接受一個普魯士王室家族成員,成爲西班牙的國王,因爲這樣普魯士就能跟西班牙對法國形成夾擊之勢。

    於是當西班牙爆發了政變,趕走了老國王,選舉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做西班牙國王的時候,整個資產階級精英控制的報紙馬上就不幹了,整天給政府施壓,批評皇帝的軟弱,批評政府的無能。

    拿破崙三世本人也不能接受普魯士跟西班牙建立某種緊密關係,於是派人去找普魯士國王,讓利奧波德親王放棄西班牙王位。

    普魯士國王是一個比較溫和的國王,而且歷史上的經驗,讓普魯士面對法國習慣了示弱,國王威廉答應了法國人的要求,勸說弟弟放棄了西班牙王位。這個表態應該說是做出了巨大的讓步的,法國人的要求得到完全的滿足。

    但是輿論還是不滿意,反而有一羣人向公衆灌輸一種要長遠打算的思想,他們認爲最好讓普魯士永遠不能有控制西班牙的打算,這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麻煩。

    法國人信服了這種觀點,繼續給皇帝施壓。

    拿破崙三世的威望一直不高,導致他從來都不敢跟輿論對着幹,總是順從於民意。於是他再次派人去普魯士,找普魯士國王,要求國王發聲明,保證霍亨索倫家族永久放棄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

    普魯士國王認爲這個要求很無理,就客氣的拒絕了這個要求,表示西班牙問題已經解決,沒有必要在談了,並且將自己的態度發回政府,讓外交部答覆法國人。

    俾斯麥篡改的就是這份電報,他把電文改爲,國王拒絕就此問題再次跟法國進行磋商。

    這是事實,確實是威廉國王的態度,他確實認爲此事結束了。

    但是這封電報讓法國人和德國人都不滿意,法國人認爲普魯士根本就沒有資格拒絕法國的要求,認爲他們的拒絕就是對法國的無理;而德國人則認爲他們的國王受辱了,認爲法國人對德國人太過咄咄逼人。

    就這樣,一封電文,將兩大民族的民族情緒都挑動起來了。本來兩大民族就仇怨頗深,尤其是進入中世紀後,德國一直四分五裂,法國較早統一起來,因此總是法國在欺負德國,這導致德意志民族始終對法蘭西人有一種仇視和受害者心理。

    法國人則有一種優越感,面對一個歷史上自己想怎麼揉搓就怎麼揉搓的弱小民族,他們有理由傲慢。

    這就好像後世很多中國人看不起韓國人和越南人,而韓國人和越南人則仇視中國人是一個道理,相近的民族不可能有什麼好印象。

    最後還是法國人先動手,因爲法國人情緒更激動,他們覺得受辱了,小小的普魯士竟然敢拒絕強大的法蘭西,於是人們走上了街道抗議。

    拿破崙三世沒有選擇的餘地了,一旦法國人走上街頭,法國的統治者們往往就要顫抖,深刻的歷史教訓讓他沒有勇氣對自己的民衆說不。

    於是法國人率先宣戰。

    因爲法國人先宣戰,給了俾斯麥最好的理由,他用這個理由,在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帝國聯邦會議上,說服了南德意志邦國站在普魯士一邊參戰,要知道幾年前普魯士打奧地利的時候,這些邦國可是跟普魯士開過戰的。

    俾斯麥爭取到了所有能爭取的力量,還利用英國人對拿破崙三世擴張

    的憂慮,說服了英國置身事外,利用幾年前對奧地利的寬容,爭取到了奧地利的中立,利用十幾年前法國干涉俄國克里米亞戰爭的舊怨,爭取到了俄國的中立,總之他給普魯士營造了一個完美的外部條件,只需要跟法國一個國家決鬥,而他卻爭取到了幾十個邦國的支持。

    得到這些邦國的支持不僅是力量上的,更有一種政治意義,向外界營造出了一種這是德意志民族和法蘭西民族之間的民族戰爭的印象,極大的挑動了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情緒,並且用這次戰爭,將整個名族團結了起來。

    如果真的靠戰爭一個個公國的去吞併,恐怕十個俾斯麥也無法統一德國。

    戰爭的結果也沒有任何變化,以法國慘敗收場。

    但是戰爭的影響卻不同了,至少是對東方國家的影響,跟歷史上完全不同,因爲這個時代東方的形勢跟歷史上本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現實清廷那邊,法國的失敗對他們是有利的。

    丁日常安撫住了洋人,但卻引起了整個清流和保守勢力的敵對,加上丁日常的威望實在不足,慈禧保不住他,然後就將處理天津教案的任務,交給了另一個漢人大臣李鴻章。

    而清廷也沒有放棄被天下讀書人痛罵的曾國藩,反而重新重用曾國藩,直接任命曾國藩爲兩江總督,讓他南下負責節制整個長江沿線的清軍,負責應付太平天國肯的攻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