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五十二節 怡和絲廠
    跟許多行業一樣,近代第一個在中國開戰的現代化項目,往往是洋人帶來的,從造船到紡織無不如此。

    繅絲業也是如此,第一個在中國建立現代繅絲廠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怡和洋行。

    歷史上1860年他們就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家繅絲廠,怡和繅絲廠,原本英國人是想把繅絲廠辦到江南去的,可是不管是太平軍佔領江南,還是清軍佔領江南,都不答應他們這個要求,所以無奈之下只能放在了上海。

    可問題是上海並不是一個桑蠶產區,上海周邊主要是種棉花的,繅絲廠的原料蠶繭還得從蘇州一帶運過來。

    運輸不是問題,問題是蠶繭可不是一個死東西,它不是礦石不是棉花,蠶繭裏面可是有蠶寶寶的,那是活的東西。時間一到,蠶寶寶會咬破蠶繭,咬破的蠶繭就是廢繭,手工或許還能有辦法處理,機器完全沒轍。

    這只是一個問題,即便在合適的時間內,能運到一些蠶繭,路程中磨損的,壓扁的,也都不容易使用。

    因此怡和洋行在上海辦絲廠,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比如他們需要建設科學的運輸設施,仿製蠶繭在運輸過程中受損。即便運到了上海,蠶繭是季節性原料,江南的桑蠶基本上是春夏兩季,他們要在這兩個季節收購到一年所需的原料,這就需要保存設備。需要儲繭設施,一般是建設冷庫,否則蠶寶寶覺得溫暖就會咬破蠶繭。

    總之怡和洋行要解決的,並不是一個繅絲廠的問題,他需要解決的,是一整套現代繅絲體系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他一個洋行能夠辦理的,巨大的投資且不說,還要跟地方政府進行各種溝通,可以說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這個產業很難發展起來。

    所以在運營的過程中,怡和繅絲廠經常遭遇原料不足的問題,停工幾乎是常態,最主要的就是一個儲繭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於是在慘淡經營了十年之後,發現實在是競爭不過蘇湖一帶的手工繅絲,怡和繅絲廠直接關閉了。

    十年,也就是從1860年到1870年,這跟太平軍攻打上海沒關係,在之前他們就要開不下去了。其實歷史上最大的問題,是普法戰爭的問題,由於世界第一大絲綢生產國法國陷入了戰爭狀態,導致過去依靠直接向法國出口生絲還能勉力支持的怡和繅絲廠才徹底經營不下去了。

    原本他們直接關閉,但是這個時代,由於廣東繅絲業的飛速發展,讓事情有了變化。

    徐榮村是上海第一批買辦,但他的家族可不是他一個人來闖蕩的,事實上他還是跟着他哥哥徐鈺亭來的,徐鈺亭早年在澳門經商,主要就是做外貿生意,可以說鴉片戰爭之前,他就是買辦。

    後來鴉片戰爭之後,上海開埠,洋人蜂擁進入上海,但是一時間場面根本打不開,因爲上海沒有澳門那一整套服務體系,結果寶順洋行出借巨資,邀請在澳門時的合作伙伴徐鈺亭來上海發展。

    早在1846年,徐鈺亭就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亦昌絲茶土號,主要經營絲茶和鴉片,其實就是他在澳門做的那些事,絲茶是給寶順洋行供貨的,鴉片則是寶順洋行給他供貨的,這等於是將徐家在廣東的貿易轉移到了上海。

    隨着上海開埠初期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上海人不排外的獨特性格,讓徐鈺亭在上海如魚得水,幾年之內就把生意做大了。徐榮村就是藉助他哥哥的人脈和關係,來到上海的,開辦了一家榮記絲鋪,主要還是做生絲生意。

    但徐榮村腦子活,一聽英國人辦貿易博覽會,別人都不關心的情況下,他就寄了一包生絲去展覽,結果獲得了金獎,讓大明官府注意到了他,邀請他辦洋務,從此走上了官場。但他的家族依然在上海經營外貿生意,不但沒有因爲他退出而低落,反而因爲他的人脈,做的越發大了。

    他哥哥徐鈺亭這幾年身體不行了,可是徐家出了一個厲害的後生,名字叫做徐潤,在後世也是大名鼎鼎的大買辦,在歷史上主要印記是後來幫李鴻章做輪船招商局。

    徐潤是跟徐榮村一起被徐鈺亭帶到上海來的,跟徐榮村不同的是,徐潤一開始是被介紹在寶順洋行當學徒的,一晃就是二十幾年,徐潤從一個學徒成爲了寶順洋行的買辦,現在更是接過了家族生意。

    此時的徐潤主要還是以生絲、茶葉爲主。但是年輕的徐潤腦子活,這幾年大明的繅絲業發展迅猛,兩年前他就在老家香山縣開辦了一家繅絲廠,但是經營並不理想,競爭不過來自南海、順德等桑蠶基礎發達的那些繅絲廠,雖然還不至於破產,但是卻也沒什麼利潤。

    徐潤明白在廣東徐家沒有優勢,可是在上海他們優勢很大,恰好聽說怡和洋行要變賣絲廠,絲廠的土地徐潤不在乎,他在乎的是那些機器設備和工人。但是怡和繅絲廠的問題,徐潤也很清楚,他也辦過絲廠了,知道原料是最大的麻煩,法國人、意大利人是通過建設蠶繭儲備庫來爲大工廠提供原料的,廣東繅絲廠則是直接建在鄉下,省去了這個設備錢。

    徐潤明白,除非能將繅絲廠建在蘇州等地的鄉村,否則他接受怡和繅絲廠還得倒閉,如果是以前的徐潤也就不會打什麼注意了,可現在徐家不一樣了,他們出了一個外交官,而且是能跟太平天國說上話的徐榮村。

    歷史上本就是官僚買辦,極善於利用官方力量,放着自家叔叔不用,纔是怪事。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

    李秀成考慮到跟大明打交道中,還得跟徐榮村這個人打好關係,覺得也不是什麼大事,太平天國的世界觀,不是鄉紳的,而是底層民衆的,反而讓他們比較不在乎那些條條框框,連孔廟都砸的人物,當然不會在乎什麼洋廠了,他們過去可是將洋人當作兄弟的,而且洪仁玕寫的辦工廠、修鐵路等書籍,可是在太平天國公開刊印的。

    所以觀念上沒什麼牴觸,李秀成隨口就答應了下來。

    他不知道他這個無意的舉動,會讓江南的繅絲業現代化提前了幾十年。

    當然也讓太平天國的稅收增加了一大塊,只是傳統的繅絲業破產了,但小民的生死,誰會在乎,太平天國的王爺只關心他們有沒有錢花,他們這些農民造反的目的可不是爲了實現什麼主義,他們造反的目的只是爲了自己當地主而已。

    徐榮村自己也不知道向李秀成要的這個特權,會給徐家帶來多麼大的利益,他只是隨口幫侄子問問罷了,成了也就這樣,不成也不在乎,他最重要的身份和任務,還是調停。因此跟李秀成說好之後,接下來他就要去跟英國人交涉了。

    他跟李秀成商議的內容,主要還是大明的訴求,英國人能不能接受還不一定。但是大明已經考慮過保護英國利益的問題,甚至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個英國人爭海關,徐榮村認爲他還是很有把握說服英國人的。他需要儘快的恢復上海地區的貿易,這不僅僅是洋人的利益,也是大明商人的利益,上海對外貿易很發達,但是跟大明的貿易同樣發達。

    英國人果然比太平天國難對付,更不好說話,他們對大明軍隊進駐上海、大明艦隊駐紮上海堅決不能同意。徐榮村則用太平軍來壓英國,表示如果明軍不駐紮這裏,太平天國是不會放心的。

    問題的核心其實還是控制權,英國人還是想自己控制這裏,他們想在上海駐軍。但之前的情況表明,他們的駐軍完全無法維護上海的安全。徐榮村以這一點爲突破口,認爲英國根本無法保證上海的貿易安全。

    大明的態度讓英國人很矛盾,他們發現,想要完全控制上海,英國要麼在發動一次戰爭,而且這次戰爭的規模難以預料,他們必須消滅太平天國政權,纔有可能一勞永逸的解除上海的威脅。

    根據英國人的保守估計,這個戰爭的規模,絕對不比鎮壓印度起義小。他們至少要組建二十萬陸軍來打這場仗,花費上億英鎊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收益卻比印度小的多,首先即便打贏了,他們能直接統治中國江南也不太容易。

    如果不選擇戰爭,他們只能選擇跟大明合作,儘管他們看出來大明是利用他們跟太平安國的外交關係,從中謀利,想要介入上海,可是如果不讓大明介入,那麼他們就要自己來保證上海的安全。

    在鉅額成本和跟大明分享上海權力方面,英國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後,他們明智的答應了下來,但是提出了幾個要求。

    第一,大明在上海的駐軍不能超過英國,在何種情況下,大明要增加駐軍數量,都需要得到英國的諒解,並且對等的增加兵力。

    第二,上海的海關依然由英國人管理,大明不得介入海關的管理。

    第三,上海的租界必須恢復之前的狀態,洋人將繼續在租界中保持自主,大明不能介入租界的政治。

    這些條件,大明倒是可以考慮,可問題李秀成從來沒考慮過他打下了上海後,還要將上海交出來給洋人,而且太平軍還不能在上海駐軍,那麼這將讓他在政治上受到強大的壓力,肯定有一羣人會彈劾他的。

    徐榮村覺得自己的工作真的不好乾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