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五十七節 柔情宰相俾斯麥
    法國跟大明簽訂的新的貿易和友好通商協定,跟過去的沒多大區別,主要內容依然是兩國互相之間支持對方的貿易,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大明免除法國絲織品和機械製品關稅,法國則免除大明的生絲和茶葉的關稅。

    至於租界問題,只是在附件之中進行了說明,但這纔是朱敬倫真正看重的,通過和平條約解決了一個租界問題,雖然是在上海的租界,但這也許能爲將來解決香港問題提供範例,如果和平手段失敗的話,那就意味着將來要跟英國一戰了。

    至於新生的德國,俾斯麥政府馬上照會了大明公使館,通告大明政府,除了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地區,現在統一爲一個國家了。

    這意味着,現在的德國需要跟大明進行新的外交談判,以及行政機構的變動,比如大明需要撤銷合併一些領事館,德國也需要撤銷一些領事館,比如漢堡在大明的領事館,就需要跟普魯士的進行合併。

    對大明政府來說,這個新生的德國,他們需要進行重新的認識。完全把他們當成一個國家,一個類似法國、英國那樣的民族國家,跟德國人的說明不太附和,因爲有些邦國,比如巴伐利亞他們的外交將繼續獨立。但如果把他們當成一個象徵意義的鬆散聯盟,比如過去的德意志關稅同盟,也不太對,因爲又有許多地方的外交由帝國政府統一管理。

    總之給人的感覺是,這是一個半成品國家。

    俾斯麥在統一的過程中,採用了說服談判爲主,沒有讓任何一個德意志君主丟掉王冠。

    德國帝國政府自己的外交文件中解釋說,他們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

    一個新的政體,一個新的名詞。

    他們確實是一個聯邦國家,不過聯邦的邦,不是美國聯邦中的各個州,而是一個個君主國家。

    並且這些君主國家,還享有絕大多數國家的權力,甚至是主權。過去各個國家用的是什麼法律,現在基本還用什麼法律,過去用的是什麼議會,現在還是那些議會,甚至連郵票都沒動。

    總之除了他們共同承認一個皇帝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這就是帝國皇帝威廉一世不滿的地方。

    用性格來解釋的話,威廉一世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但如果作爲一個政治家,他就顯得有些柔弱了。

    1862年,俾斯麥上臺的時候,就告訴國王,他的目的在於統一整個德國,所以他要擴軍備戰。

    但是當時的普魯士議會中,社會民主黨已經佔了大多數席位,當時的德國,是整個德意志地區最爲開放,民主的地方,所以當1848年很多國家爆發了起義後,各國革命者建立的政府議會決議,推選普魯士國王當統一的德國皇帝。

    但是歷來將這種起義看作反叛的普魯士國王拒絕了,他認爲這種方式是不名譽的。

    俾斯麥要擴軍備戰,可是普魯士國會不同意擴大預算。

    這時候俾斯麥才求助於國王,希望國王動用王權,解散議會,強行通過預算法案。

    當時威廉就不肯答應,他對俾斯麥說,如果他這麼做了,那麼他將在自己的窗臺上,看到憤怒的民衆將俾斯麥的人頭砍下來,然後不久之後,他自己的人頭也將被民衆砍下來。

    俾斯麥則告訴威廉說,這個時代一切大事都是靠鐵和血決定的,如果他爲了統一民族的事業而被砍頭的話,他將此看作是一種榮譽,也希望國王能夠爲了這個榮譽,而勇敢的支持他。

    俾斯麥說服了國王,威廉解散了議會,通過了法案,普魯士兩年後就打敗了丹麥,四年後打敗了奧地利,組建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聯邦之中。

    俾斯麥給國王說鐵血,但自己卻從不用鐵血手段,外交中極爲柔軟,對待民衆,其實也很少有武力鎮壓的習慣,他看到工人運動,不是想着去鎮壓,而是選擇提高工人福利,建立福利保障制度來化解。

    即便是選擇戰爭,也會說服所有的鄰國,儘量取得支持,從而不引起別國的反對。因此打丹麥的時候,英法不反對,打奧地利的時候,法俄沒反對。打敗了奧地利後,更是沒有割讓一寸領土,沒有要求一分賠款,這讓奧地利在之後的普法戰爭中也選擇了中立。

    俾斯麥用盡一切辦法懷柔一切,只爲了一個目的,

    統一德國。爲了這個目的,他幾乎是不擇手段。

    可威廉一世並不認可,他是普魯士國王,他以此爲榮。當俾斯麥打敗了普魯士的世仇,奧地利之後。俾斯麥說不能割讓土地,不能討要賠款。威廉一世當時就不幹了,不要土地,不要賠款,那打這場仗爲了什麼他堅決要求割讓歷史上兩國經常爭奪的西里西亞工業區。最後倆人吵了起來,國王說在這個國家,他說了算。俾斯麥威脅說要辭職。

    最後國王退讓了。

    打敗了法國之後,國王如願以償的割地了。但是卻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那頂王冠。而是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虛名。

    這個國王,他可能能力不夠高,性格不夠強,但是有一點很值得稱道,他的政治智商很高,他能容人。

    像俾斯麥這樣的人,換任何一個國王,恐怕早就給撤職了,在中國還有可能被砍腦袋。

    但是威廉一世一次一次容忍了俾斯麥,但他不喜歡俾斯麥,一輩子都不喜歡,卻用了俾斯麥一輩子。

    俾斯麥也知道國王不喜歡他,可他爲什麼還要討國王的不喜歡呢,如果是爲了前途,他沒必要得罪國王,他的目的很簡單,統一德國。至於這個統一,是不是實質性統一,哪怕只是一個虛名,俾斯麥都不在乎嗎

    當然不是,只是俾斯麥不在乎虛名,他要的是實際。他有能力,有手段,讓一個虛有其表的德國,變成一個實至名歸的國家。而要變成這樣,他不想通過內戰的方式,他要用政治手段。玩政治,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一個名義,所謂出師有名纔好操作。

    俾斯麥現在建立的德國,確實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國家,但是之後他可以通過談判,一步一步讓各個邦國將權力轉交帝國議會。

    事實上,在俾斯麥下臺之前,他確實完成了距大多數邦國的統一,大多數邦國將自己的外交權,關稅權,郵政權都交給了帝國政府,甚至最後用一步帝國憲法,統一了各國法律,也讓各國在一個原則上重新制定了刑法。除了個別國家,比如巴伐利亞外,其他國家也都放棄了各自的軍權。

    在他下臺前,這個帝國已經沒有之前那麼虛了,只不過帝國皇帝的頭銜還是那麼虛。

    所有人都說俾斯麥鐵血,可卻不知道俾斯麥的至理名言是,用最柔和的手段,推行最堅決的政策,這纔是一個爲人稱道的政治家,真的只會玩鐵血,那就是將軍了。

    朱敬倫是非常瞭解俾斯麥的,他一直覺得,這個宰相不但不鐵血,而且相當柔情。

    這種政治人物,朱敬倫其實是很喜歡的,儘管從對方身上很難佔到便宜,但是跟這種理性的人打交道,什麼問題都能談,不至於爲了莫名其妙的感情,而產生衝突。

    大明外交部很快就跟德國進行了密切的談判,雙方簽訂了新的外交協議,規範了新的領事館地位問題。並且互相間將外交級別提升到大使級別。這可不是虛有其表,大使的權力可是比公使要大很多的,很多公使不能直接拍板的問題,大使都可以自主決定。

    大使跟公使的另一點不同是,公使一般通常是就保護僑民、商業和航務等領事範圍內的事務與接受國地方當局進行交涉,所以英法等過在大明只有領事館,因爲他們認爲,跟大明只有商業關係。

    但大使意味着全面代表派遣國,與接受國中央政府進行外交往來。這意味着,大明和德國都認爲有必要跟對方進行政治方面的合作。表明雙方都開始認可對方在所在地區擁有的政治影響力,都認爲本國在該地區的政治活動,需要對方進行配合才能成功。

    其實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兩個國家其實都變相的承認對方爲亞洲和歐洲強國,是兩個地區不能忽略的大國。

    之前英法卻始終沒有升級領事館,就是一種態度,或者說他們並不打算在處理中國地區的事務問題上,跟大明進行多少合作。

    可實際上,他們已經繞不開大明瞭,這次解決上海問題,就足以說明問題。即便是英國人,在沒有大明配合的情況下,他們也無法保證他們在東方的利益。

    而法國,更不用說了,他們看到德國升級了領事館之後,也馬上磋商,明法兩國互相也升級了領事館,顯然法國人也承認了在東亞行動,以後不能繞開大明瞭。

    法國現在最急需要大明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保證他們在越南的鐵路修建權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