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1)
    變革首先是從軍事開始的。

    因爲這是朱敬倫親自掌控的領域,而且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石,其他變革有可能遭遇挫折,一旦遭遇到頑固派的反抗,最壞的結果就是秩序崩潰,天下大亂,那時候軍事力量將是解決問題最後的選擇。

    說不好聽點,朱敬倫要掌握在自己被視作昏君時候,保證這個政權不至於崩潰的手段。

    普法戰爭後,大量留學歐洲的軍官開始回國。

    這些軍官都是1866年先後去到歐洲的,最早去的一批人甚至趕上了普奧戰爭,但是隻有一小批人,他們是去打前站的一批軍官,大部分軍官,則是朱敬倫登基之後,從北亰撤軍的時候去的,他們沒趕上這場戰爭,但是當時歐洲都普遍在議論這場戰爭,他們從不斷的出版的各種軍事論文和讀物中瞭解到了這場戰爭。

    普奧戰爭之前,軍事界其實普遍不看好普魯士,因爲相比奧地利帝國,普魯士在人口、兵力上處於絕對的劣勢,當時的軍事界,普遍的經驗還是拿破崙時代的經驗,以拿破崙時代的經驗來判斷,大家都認爲兵力是最主要的。

    普魯士人口只有八百萬,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的人口超過兩千萬,雙方後備兵員的差距巨大。而且當時普魯士作爲挑戰者,德意志邦聯中的大多數邦國是支持奧地利的,尤其是最大的幾個邦國,巴伐利亞王國等國,都站在奧地利一邊。

    潛力不如奧地利,加上鄰國不支持,普魯士不但要跟強大的對手正面作戰,而且要面對其他邦國的進攻,不得不三線作戰的情況下,沒人看好普魯士。

    甚至連工人運動的領袖恩格斯恩大教主都認爲普魯士必敗。

    但是所有人都沒有看到普魯士軍隊在毛琦主持下的變革,採用了總參謀制度,以及毛琦對普魯士鐵路、電報制度的運用能力。

    結果後來雖然普魯士多線作戰,在戰爭初期,不得不分兵先消滅奧地利的盟友漢諾威、黑森和薩克森等跟普魯斯截然的國家。接着南下攻擊法蘭克福,隨後向巴登和符騰堡進軍,最後纔是跟奧地利決戰。

    毛琦的大膽分兵,更是讓人批評他不懂得勇兵,更沒人看好普魯士了。

    可結果毛琦在奧地利集結起優勢兵力之前,不但掃清了奧地利的盟友,並且在決戰的時候,還利用鐵路的優勢,比奧地利提前完成集結,結果在決戰的時候,反而是普魯士佔有優勢兵力。

    這種對鐵路的運用,在歐洲已經成爲討論的熱點,大家都重新認識到這種交通工具的軍事價值。

    另一個原因,則是普魯士的新式武器,這次讓普魯士軍隊大放異彩的並不是精良的克虜伯大炮,而是德萊賽後裝線膛步槍,在戰爭中,奧地利軍隊普遍使用的是前裝步槍,裝填速度慢,根本比不上定裝子彈的後裝步槍,結果戰爭中奧地利人發射一發子彈的時間,普魯士人發射了三發,在這種火力優勢之下,奧地利失敗是顯而易見的。

    至於這場戰爭的另一個插曲,俾斯麥極力拉攏到的最大盟友意大利,在他們的國王親自率領下,熱情高漲的率先向奧地利人發起進攻,結果在一場戰役之中就被擊潰,在戰爭結束前都沒有起到有價值的意義。

    大明的年輕軍官們,很多都全程參與了這場戰爭,當然他們是以觀察員的身份,儘管他們之前在法國和普魯士兩國軍隊中實習,但是戰爭爆發後,他們都在外交部的安排下,以武官的身份前往戰區觀摩,跟英國、俄國等國軍官一道觀戰。

    戰爭結束後,這些軍官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新的作戰觀念,新的作戰方式,都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

    戰爭之前,在法國的大明軍官,普遍看好法國,普魯士的軍官則稍微低調一些,但也認爲普魯士軍隊不可小覷,戰爭結束後,法國實習軍官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普魯士實習軍官也感覺到不可思議。

    大家能接受普魯士勝利,歐洲國家你贏我我贏你很正常,但是誰都沒想到,普魯士會這樣勝利,在普魯士的軍官無法想象普魯士贏得這麼輕鬆,而在法國的軍官則無法想象法國會敗得這麼慘。

    他們回國後,朱敬倫分批接見他們,聽他們在歐洲學習的心得和想法。

    “不管怎麼說,法國人的熱情很高,衝鋒陷陣,非常勇敢。”

    留法軍官最後只能以這樣給法國人遮羞。

    “德國人運籌帷幄,計劃周密,他們的勝利天經地義。”

    留德軍官則認定了德國聯軍的勝利不是僥倖。

    “那你們覺得我國的軍隊,跟兩國相比,孰強孰弱”

    朱敬倫又問他們。

    兩方在這方面反而達成了一

    致。

    “勇敢不如法國,沉靜不如德國,唯能耐苦戰。”

    他們認爲大明軍隊在激情上比不上法國人,無法像法國人那樣熱情高漲的發動衝鋒,當然也不會像法國人那樣失魂落魄的踊躍逃跑。認爲大明軍隊在嚴肅認真按部就班上比不上德國人,雖說能夠聽從命令,但是小聰明太多,不能像德國人那樣嚴格按照規矩辦事。但是他們認可本國軍隊在面對困境時候的忍耐力,在不利情況之下,中國人更能承受巨大的壓力,在付出巨大傷亡後,只要軍官不帶頭逃跑,他們能堅守到一兵一卒。

    總之各國軍隊各有特點,也跟各國的民族性格有關係,顯然對應的是法國人的浪漫,德國人的嚴肅和中國人的喫苦耐勞。

    但這不是答案,朱敬倫問的是:“孰強孰弱”

    逼問之下,他們纔不情願回答:“恐怕還比不上德法,西方軍隊組織嚴密,即便是法國也略勝我國一籌。關鍵的是,他們的動員制度,我們現在完全沒有。”

    這些軍官對西方國家第二個震驚的地方就在於,明明一個個都是小國家,但是一旦打仗,卻都能裝備數量巨大的軍隊。普魯士跟奧地利作戰中,短短兩三個月中就組建了60多萬軍隊,反倒是大明人口遠超這些國家,但是真的組建50萬兵力,都很難達到。

    “還有武器,線膛步槍和後裝大炮的威力,已經被證實。”

    武器的作用不可小覷,小米加步槍能打敗飛機大炮,能打敗導彈嗎

    軍官們總結了德法兩國的武器裝備,戰爭之前幾年,隨着普魯士接連打敗丹麥和奧地利,成爲德意志地區的霸主,其實兩國都開始做準備了,法國已經將普魯士當作了最大的威脅,而普魯士也將法國作爲統一的最大障礙。

    不過不同的是,普魯士最後幾年將軍費主要投入了克虜伯後裝大炮的換裝之中,而法國則花費巨資給軍隊換裝了後裝步槍。法國主要考慮的是,在幾年前的普奧戰爭中,普魯士的後裝步槍大放異彩,認爲自己的前裝線膛步槍已經落伍了。

    結果這次戰爭,法國人的步槍確實壓倒了普魯士人,但是卻敗在了克虜伯大炮之下。

    因此在武器上,其實兩國半斤八兩,法國真正輸,還是輸在了動員和作戰指揮之下。

    軍官們總結後,都認爲,大明的軍隊也必須進行變革,這不僅是他們只管的感覺,也是現在歐洲主流的軍事思想,普魯士就像一個野蠻人一樣,徹底打亂了歐洲固有的軍事理念,讓各國都認爲到了變革的邊緣。

    大明軍官們總結了五點,軍事教育,動員體系,總參謀制度,交通運輸工具以及武器裝備革新。

    軍事教育上,其實普魯士跟法國並沒有根本性差別,甚至可以說整個歐洲的軍事教育,都是相互溝通的,最新的軍事思想層出不窮,大家都能接收到,關鍵是從分門別類的軍事思想中找到正確的,畢竟理論很多,真正有用沒用,誰都說不好。

    但是教育上法國人不差,可是法國人在戰前有一個很不好的理念:反智

    法國人熱情洋溢,但似乎總擺不脫一種非理性的困擾,這導致他們總是過於強調精神,而忽視智力的存在。領兵軍官對自己不理解的事務,往往具有排斥性。包括法國最偉大的皇帝拿破崙,當年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當時的法國普遍裝備了熱氣球,有專門的氣球兵。

    但是拿破崙認爲氣球對於大炮的引導沒有意義,結果一聲令下取消了氣球兵的編制。結果最後他在滑鐵盧戰敗的時候,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發現普魯士軍隊正在逼近,而將全部兵力投入到跟威靈頓的決戰之中,如果當時有氣球兵很容易就能發現在平原上運動的普魯士軍隊。

    普法戰爭前,法國軍隊中就是這樣一羣反智的人在領導,法國元帥麥克馬洪一再宣稱,假使他發現任何軍官的姓名在一本書的封面上出現,他就會立即將這位軍官從升遷名單中剔除。拿破崙三世試圖嘗試鼓勵軍人好學,但卻受到普遍的反對。

    法國陸軍保持着革命時代的傳統,軍官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行伍出身,知識水準最多隻是識字而已。這跟普通小兵都基本上完成了義務教育的普魯士軍隊相比,差距實在太大。

    大明軍官認爲,大明也存在這種情況,前幾年侯進就以自己是大老粗而洋洋自得。

    但這只是少數,中國人歷史上不是反智的,反而是太過崇尚智力,這跟文人常年把持話語權有關,在文人文化的語境下,武人甚至不是一個褒義詞。

    所以反智在大明軍隊中沒有什麼市場,但是大明的教育太落後了,導致軍官的知識水平連法國都比不上。

    軍官們建議,要創建各級軍事院校,發行多種軍事期刊,並鼓勵軍人研究和寫作。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