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2)
    軍官們的建議,朱敬倫認可了一部分,比如發行軍事期刊,鼓勵軍人研究和寫作,這是在打造一個軍隊自主研究和學習進化良性制度,軍隊是必須持續不斷的改進,才能保持活力的一個組織。

    但是對於他們描述的,最爲重要的,建立各種軍事學校,朱敬倫卻不認可。

    因爲這些軍官建議,應該建立起從小學到大學的一整套軍事學校,這種在西方軍國主義文化影響下發展出來的軍事教育制度,在這個時代很普遍,而且在西方是受到貴族的追捧的,很多貴族子弟,從小學到大學都在軍事學校學習,最後成爲軍官。

    後來日本模仿了這種教育制度,在日本建立起了一整套軍事教育制度。民國時候,中國又從日本引進了這套制度,袁世凱時期建立了大量的軍事小學、大學等。

    但朱敬倫認爲,軍事教育不應該脫離普通教育,不是自成一系,讓軍事文化跟外界脫節,完全形成一個封閉的文化,這種文化容易滋生處毒瘤,日本就是例子,軍人根本不服從政府的調動,自行其是,把國家捲入了戰爭,試想如果當時日本軍隊不急於求成,而是按照文官政府早就定好的政策,一步步蠶食中國,也不跟美國作戰,那麼日本恐怕真的能夠染指東亞大陸。

    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是民國引入了這麼一套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很難說後來軍閥混戰會那麼嚴重。要知道,當時各大軍閥,絕大多數可都是從這些學校裏走出來的。

    朱敬倫告訴軍官們說,軍校可以建,而且可以多建幾所,但是隻能在大學階段,然後跟民用教育對接,從龐大的社會教育體系中吸納人才,這樣軍隊和民間的思想是溝通的,這有利於軍人保持親民,否則很容易形成軍國主義思想。

    第二項是參謀制度,這些朱敬倫之前就做過,但是並沒有形成體系。可以說徒具其型,根本原因是參謀部沒有形成威信,有時候一項制度的形成,跟某個英雄人物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普魯士不是出了毛琦這樣一個厲害的參謀長,很難想象普魯士會變成參謀長管理軍隊的模式,要知道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可都是有參謀部設置的,但是其他國家的參謀部基本上淪爲軍隊的附庸。而在普魯士,則是參謀部說了算。毛琦讓這套制度形成,那也是經過鬥爭的,因爲他個人能力強,是因爲他這個人,普魯士參謀部擁有了越來越強的權力。

    想象一下,法國馬克馬洪那樣的元帥,可能接受一羣從軍校中畢業的學生指揮他嗎

    大明也是一樣,理論水平高的參謀,根本就壓不住侯進、黑狗這樣的元老,參謀也就淪爲附庸了。

    但是參謀長壓不住,朱敬倫壓得住,改變的方法就是,讓總參謀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在武器裝備上,朱敬倫向來也是很重視的,不用這些專業的軍官提醒,他也知道武器裝備的作用,讓這些軍官驚喜的是,裝備改革,在大明軍隊中已經發生了。

    克虜伯的大炮不用說了,現在正在全面換裝。

    至於步槍,毛瑟兵工廠三年前建立,去年毛瑟兄弟就將他們在德國幾年前就設計出來的步槍付諸生產,但是倆人的兵工廠初建,規模還太小,到目前爲止總共才生產了一萬多隻,完全不能滿足大明軍隊的換裝要求。

    但畢竟在進行,只需要想辦法讓他們擴大生產而已。

    還有交通運輸的改革,朱敬倫之前修建鐵路,打着也是軍用的幌子,以軍事價值來證明徵地的合理和合法性。

    但是深度還遠遠不夠,普魯士的鐵路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軍隊推動的。

    毛琦很早就對鐵路的軍事價值產生了興趣,早在1842年他才升爲少校,在柏林第四軍參謀部供職時,他就參加了漢堡鐵路的管理,認真研究了鐵路技術在戰爭中能起什麼作用。

    後來當他成爲總參謀長,他開始推動整個北德意志鐵路的建設,大量鐵路都不是考慮經濟價值,而是以軍事價值作爲最重要的參考,結果普魯士的鐵路線超前發展,甚至超過了整個法國的鐵路里程,而普魯士的人口、經濟顯然跟法國不再一個量級上。鐵路建設,反過來推動了經濟發展,那則是附帶的效應,不是主要目標。

    而且鐵路標準必須統一,不但統一鐵路建設的標準,而且統一鐵路管理的標準,所有的鐵路都必須使用統一的時刻表,這在四分五裂的德國具有重要意義,讓時刻精確到每一列火車,這樣在戰爭爆發之時,只需要查時刻表,軍隊就能掌握每一列火車的位置,方便他們制定運兵的計劃。

    同時軍隊要高度參與鐵路運輸,一旦戰爭爆發,鐵路將歸軍隊管理,軍隊需要擁有管理整個鐵路網的能力。

    總之

    就是修鐵路是在軍隊推動下修建,與軍事化管理對接,必要時候直接由軍隊管理。

    交通運輸的軍事化涉及面很大,但卻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還是動員體系。

    大明的軍隊都是招募的,相當於西方的募兵制,歐洲的英國和奧地利是兩個典型的募兵制國家,問題是,英國不是陸軍強國,奧地利則完敗給了義務兵役制的普魯士。

    可如果大明這樣人口衆多的國家,實行了義務兵役制之後,那麼軍隊數量將會超過歐洲所有的國家,這一點讓提出這個建議的軍官都感到有些不現實。

    可是朱敬倫卻接受了,他覺得軍事化,對一個農耕民族向工業時代轉變,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試想一下,要在小農的體制下,誕生出規模巨大的工業管理能力,這現實嗎

    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在工業時代如魚得水,很快就發展起來嚴密、複雜的工業管理方法,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軍事制度,因爲經常爆發戰爭,大多數人都有軍旅知識。

    在農業時代,唯一能夠讓人接觸到大規模、精細化管理的事務,往往就是軍事組織。

    但如何在大明實行義務兵役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方法,否則財政根本負擔不起,大明不可能像普魯士那樣,成爲一個亞洲兵營。

    跟朱敬倫談話結束之後,大批軍官開始制定改革計劃。

    這些軍官數量龐大,而且包含了各個層級,從最高的統領一直到底層的旅帥甚至營官,人數高達三千多人,分散在法國、德國和丹麥三國學習,因爲一個國家根本容不下他們。

    現在他們回國之後,很快就在各個層級,形成了一股改革的思潮,他們有改革的想法,朱敬倫則給他們提供支持。加上本來大明的軍隊,就沒形成什麼傳統,組織體系也比較散,高級將領最多能夠統領到軍一級,也就是一萬人。

    平時分駐在各地,打仗的時候,臨時任命某一個軍官爲大統領來掌控全局,這有點類似明代早期的總兵制,總兵在那時候不是一個常設職位,總兵官是臨時設置,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常遇春、徐達這樣的元老在戰爭中充當,後來晚期才變得不值錢,成了常設軍官了。

    因爲沒有常設的總司令、總兵官一樣的官職,所以軍隊中也就不可能形成某個尾大不掉的大將軍,不可能形成軍閥。所以朱敬倫推動改革的話,基本上很難有力量反對他。加上從上到下都有改革派滲透,改革就更沒有反對的聲音了。

    其實最重要的是,這個改革並沒有影響到任何人的利益,既沒有要降誰的職務,也沒有收誰的權力。

    所以軍事改革很順利的就展開了,甚至沒有形成討論的熱點,民間不太關心,因爲大家不太懂這個,官場呢,則因爲軍隊一直都是朱敬倫親自主掌,文官集團也不關心,因此這是一個關起門來的改革。

    任命文鳶爲總辦,籌建改革委員會,一年之內要進行全面的組織調整,這件事不能慢,慢了纔會出事。

    很快一個由高中級軍官組成的改革委員會就成立起來。

    文鳶是總辦,鄧世纔等高級軍官都是會辦,其他軍官則是協辦。

    他們在歐洲學習期間,學到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互相之間也進行過多次討論,有大量的心得筆記,現在開始付諸實施,一個個熱情高漲,幾乎徹夜討論,恨不能一夜之間能把所有的想法都落實。

    總章程很快就拿了出來。

    大明的軍事體制,顯然無法應對大規模戰爭,他們認爲這跟法國之前的軍事弊病相似,那就是太過於分散化。

    法國在普法戰爭之前,由於主要面對的是殖民地戰爭,在持續多年的殖民開拓當中,它已經變成了一支剿滅分散游擊隊爲主的治安軍。

    主要特徵是,除近衛軍外,平時不設軍、師兩級編制,戰時纔開始倉卒編組軍、師級編制,根本不能保障部隊應有的協調,這是法國軍事首腦機關一個重大失誤。

    因爲沒有常備大兵團,所以法國事先沒有制定大兵團作戰的周密戰爭計劃,倉卒制定的計劃存在着很多錯誤,如動員和集結部隊的時限規定不當,缺乏大兵團經驗的法軍在集結和運動中出現許多失誤,運行不暢。

    可以說戰前的法軍,根本不是一支一直在準備全面戰爭的軍隊,小規模戰鬥經驗豐富,大規模作戰無法統轄,這纔是他們失敗的最大原因。

    因此大明軍隊需要組建大兵團,採用的方式是軍區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