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
    李鴻章通過總理衙門向大明提交照會,希望跟大明商談東北鐵路一事,如果是前幾年,大明是不可能接受談判的,現在朱敬倫的首要目的是賑濟災民,這需要滿清政府的配合,至少也不能讓他們阻撓,所以才接受了談判。

    但大明堅持認爲,從大連修建一條通往俄國邊境的鐵路,是大明十年前就得到清廷同意的權利,這個權利不容侵犯,談判可以,但必須基於這個權利的基礎上進行談判。

    老實說,洋務派在中國歷史上是有貢獻的,是他們開啓了中國歷史上的近代化,但要把他們擡到太高的地位,也不是事實,他們跟頑固派相比是有進步意義,但自身依然是一個比較保守的文人士大夫集團。

    但他們跟那些空談派,保守派和頑固派相比,有一點值得稱道,那就是務實。

    他們很清楚,談開戰那是不可能的,真能打的話,何至於新疆淪喪,陝甘覆亡,何至於江南半壁不保,甚至都不可能有大明這個國家。

    而大明堅持的權利,他們也不能觸動,既然大明已經在青島和秦皇島開始修建鐵路,連俄國人都在修建恰克圖到張家口鐵路的情況下,讓大明放棄修建大連到滿洲里的鐵路,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頑固派們擔心的,不過是丟失滿洲,他們就基於這點來談。

    李鴻章表示,大清並不反對大明在東北修建鐵路,但是他們認爲大明將大清境內的災民送到東北,侵犯了大清對國民的管轄權,他們要求大明停止這種行爲。大明則表示,這是基於仁道的救援行動,並不是對滿清權利的侵害。

    最後經過激烈的談判,大明答應滿清官府,可以對這些進入東北的災民進行管理。同時滿清再次確認大明有在東北修建鐵路的權利,而且也表示不會在對大明轉移災民行爲進行干涉。

    李鴻章將談判的結果報告給慈禧太后後,自然沒有讓頑固派們滿意,他們在朝堂上大打口水仗。

    頑固派質問,讓僞明繼續轉移百姓,大清如何管轄。李鴻章回答說,在東北建立府衙,在哈爾濱、滿洲里等地設置新的府縣,派駐官員,自然能夠管轄。

    頑固派質問,現在任由僞明遷徙百姓,百姓不懂大義,見利忘義,被僞明收買了人心,將來要是僞明不願意接受大清官府管轄,那又該如何是好,因此最好是一開始,就不能讓他們遷徙大清百姓。

    李鴻章回答說,以夷制夷。將來大明如果不肯接受跟大清簽訂的條約,自有洋人出面。這段時間他已經跟各國進行了溝通,各國都支持大清在東北的權力,並且表示如果有任何國家侵犯大清在這一地區的權力,他們都會堅決的支持大清維護權利的行動。

    李鴻章這段時間跟洋人的交涉,也不是沒有收穫的,讓他更瞭解洋人,更加完善了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

    於是當跟大明在東北產生衝突後,他一邊跟大明談判,一邊還暗中跟其他國家溝通,希望得到列強的支持,大明最後的讓步,其實也有列強的態度的影響。英美俄三國都表示,不希望大明藉助修建鐵路,單方面擴張在東北的權利。

    頑固派該不滿還是不滿,李鴻章早就失去跟他們辯駁的興趣,只要慈禧支持就行了。

    而慈禧太后表示了默認,中止了爭論,但也沒有明確表示出對李鴻章的認可,這個女人就是這樣在各種派系之間的鬥爭中,確立了她超然的裁決者的地位,最終一步一步,將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名臣玩弄於鼓掌之間,她能夠統治晚清半個世紀,靠的還真不全是太后的地位。

    其實何止滿清的頑固派對李鴻章不滿,大明內部的反對派也對洋務司的談判內容不滿。

    對於賑災,朱敬倫是出於純粹的爲民族保存血脈的考慮,但不可避免,仍然抱着傳統士大夫心態,但是卻跟滿清的文人士大夫完全對立的大明官員們產生別的想法,他們將在山東等地的賑災看作是收買人心才大力支持,將移民東北看作是大明對東北的開疆拓土而大聲歡呼。

    可最後大明洋務司談判的結果是,承認滿清對東北的管轄權,既然這樣,那大明不是幹了件喫力不討好的事情嗎

    他們認爲大明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因此對此十分不滿,可大明沒有滿清那樣的朝堂,政府是按照部門各司其職的,他們對洋務司不滿,可不能在朝堂上直接罵人,大明國內的思想爭吵,主要集中在報紙上,不但文人官員們時不時的發表一些他們

    對時局的看法博取名譽,廣大在野文人也喜歡加入討論。

    結果不滿的文官密集的在報紙上聲討洋務司的失敗,將東北談判視作大明建國後最大的一次外交失敗,激烈的甚至將其稱作賣國,這給了主持談判的伍崇曜極大的壓力,甚至病倒了。

    朱敬倫看望他的時候,他也有些沮喪,詢問皇帝說是不是做出的讓步太大了,大明付出了不該付出的代價。

    朱敬倫讓他安心養病,告訴他說談判的過程他都很清楚,把救災放在第一位,這是大前提,其他都可以放棄,而且表示大明暫時對東北沒有領土上的要求,將來很長時間也不會打算在這裏擴張。

    至於代價,大明當然付出了代價,而且是沉重的代價。

    源源不斷運往災區的物資,這些可都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大明自身的糧食產量都無法自給自足,只能大量進口,甚至直接將世界糧食價格擡高了三成,大明國內的糧價更是翻了一倍。

    要養活整個北方的災民,這可是相當於整個歐洲的人口規模,自然要導致世界糧價的變動。

    獲利最大的當然是產糧國美國和俄國,受到損失的則是所有的糧食進口國,其中損失最大的當然是大明。

    爲了給災區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供給,大明先後已經在美國發行了兩億美元的債券,這些將來都是要還的。

    在國內則發行了五億兩白銀的內債,這直接導致了大明金融體系的不穩,不但各種債券價格下降,甚至接二連三的引起擠兌,最後廣府銀行無法承擔,只得暫停了紙幣的對付,造成官府銀行存銀下降的根源,主要就是購買了太多的政府債券,所以最後政府有足夠的理由出臺法律,支持廣府銀行停兌紙幣,並且給予廣府銀行紙幣以法定貨幣地位,在承認廣府紙幣擁有繳納稅賦和購買官府資產的權力之後,正式確認這是大明官方貨幣,在大明境內,所有商人、百姓都不得拒絕接受紙幣。

    政府給予了廣府紙幣法定地位,允許他停止對付現銀後,政府就可以發行更多的債券,然後被廣府銀行用紙幣購買,政府得到紙幣在去購買更多的物資,這相當於政府直接印錢,於是貶值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雖然大家不能拒絕接收紙幣,可是物價一個勁的往上走,國內經濟一片混亂。

    在朱敬倫看來,這纔是大明付出的最大代價,將苦心打造多年的穩定的金融市場,徹底的擾亂了,還背上了巨大的外債,最後承擔這些代價的,將是大明全體國民。可以說將政府營造出來的,堅持工業和鼓勵商業以來十多年的積累,全都砸了進去。

    不過如果能夠拯救數以千萬計算的生命,這種代價那就是划算的。

    根據鐵路公司名下各個賑濟站所作出的統計和估計,去年一年,在山東和直隸兩地,雖然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但都是個案,絕大多數災區,都因爲得到了鐵路運輸的支持,緩過了一口氣,沒有出現整個地區的人都在餓死的慘劇。

    可是因爲鐵路修建需要一個過程,河南和山西的情況要嚴重的多,本來第一年,這兩地的災荒其實沒有山東嚴重,可最後由於山東更容易得到大明的外援,反倒是河南和山西餓死人的現象更加嚴重。

    精確統計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一個個深入災區的賑濟站的預計,去年一年兩省餓死人的數量都在十萬以上。

    今年開春以來,北方繼續幹旱,顯然災荒還會繼續,甚至更嚴重。

    大明救災的代價,顯然還沒有承擔完,今年還將承擔更大的代價。

    根據災區的反饋,不計代價救災的大明政府決定,繼續發行外債。

    內債是不敢再借了,這次將在倫敦發行一億英鎊債券,以大明關稅作爲抵押,這樣可以籌集到相當於四億美元的資金,而在美國也將繼續發行債券,數量多達三億美元,同樣以關稅抵押,可以說如果將來大明經濟發展不起來,大明海關將受到英美控制,失去自主權。

    同時欠下如此鉅額的外債,將讓大明的金融體系今後受制於歐美金融集團更大的影響,如果不能儘快的發展起來,大明經濟將全面殖民地化。

    這可能纔是大明付出的最大的代價。

    世界是公平的,有付出就有回報,這種回報不是等價的,但在大多數時候,這種回報會遠高於投入。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