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
    所謂蠶瘟,大明工部的技術專家並不陌生,因爲工部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在廣西建立了規模龐大的桑蠶基地,不但從法國、意大利引入了歐洲白蠶,並已經馴化讓其適應了兩廣的氣候,而且還利用中國各地的蠶種進行雜交選育,培育出了好幾種大明蠶種。

    雖然這些蠶種在大明各地都已經推廣開來,可是所佔比例依然不多,只有十分之一的樣子,廣大蠶農還是更喜歡當地的蠶種,當地蠶種已經落地生根幾百年了,最適應本地氣候,歐洲蠶雖然個頭大,蠶絲白淨,但是生長期長,一年才只能吐絲四五遭,而廣東本地蠶種,八糟是及格數。

    至於培育出的本地良種,也因爲剛剛推廣,還沒普及過來呢。

    當然,這些良種跟蠶瘟沒有關係,蠶瘟影響的可不光是歐洲蠶種。

    這種蠶瘟叫做蠶微粒子病,源自於一種從蠶卵時候起就有的病毒,已經荼毒歐洲半個世紀了。

    法國人發明出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手段,叫做鏡檢法,原理很簡單,其實就是通過顯微鏡將有毒的蠶卵篩選出去,保證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都是健康的。道理是很簡單,可是顯微鏡,鏡檢,這一聽就不是小蠶農能玩得起的,法國的大型養蠶農場可以進一套設備,大明想要推廣開可不容易。

    目前也就是育種基地纔有這些設備和相關技術人員。

    所以蠶瘟一爆發,蠶農們馬上束手無策,只能看着養的蠶一個個死去,或者蠶繭壞掉,欲哭無淚。

    蠶農顆粒無收造成的影響是,一年內繅絲生產下降了三分之一,管民政的是戶部,管工業的是工部,所以蠶瘟立刻就成了這兩大部門最大的敵人。

    兩大部門很快行動起來,育種基地成了打贏這個敵人的關鍵,地方官府也積極配合,傳統的張貼告示,新式的報紙宣傳,鼓勵蠶農們採用新蠶種。

    同時發動各種組織,各地方的公局是主力,這些鄉村自治機構,由一個個鄉紳組成,深入鄉村,在鄉下的動員能力比政府都強,前些年受到教育下鄉事件的打擊,各地的公局很長時間沒有恢復生機,始終都是地方政府的附屬機構,讓公局再次恢復底氣的是四年前的救災行動,大明雖然沒有遭災,但是北方的災荒,勢必影響到大明的糧食價格,大量大米被送到北方,有些是去救災,有些則是商人運過去的,導致大明各地糧價飛漲,那時候公局就被髮動起來,監督地方糧價,防止不良商賈囤積居奇,一場災過去,公局再次獲得了在民間的委婉,也更有活力了。

    這次蠶瘟他們再次行動起來,官府將育種基地的蠶種,以及尚未遭受蠶瘟影響地區的蠶種收上來,然後發給蠶瘟流行區的公局,再由他們一家一戶的發下去。

    持續了一整年時間,政府調撥了一千萬兩救災經費,才終於在年底前遏制住了蠶瘟。

    可是這年的生絲貿易算是毀了,大明生絲出口爆跌,甚至讓國際

    絲價上揚了一成。

    損失還在其次,中國老百姓有儲蓄的習慣,桑蠶業行情好了兩年,蠶農手裏普遍有些積蓄,還不至於揭不開鍋,關鍵是如何吸取這次蠶瘟的教訓,建立預防機制。

    工部的計劃是,從明年開始,分別在南番順三個大型桑蠶區建立育種基地,宣傳、鼓勵蠶農從育種基地購買良種,不但大大改善大明桑蠶的質量,也是預防蠶瘟的必要措施,但這些育種基地,顯然不太可能盈利,每年需要投入的經費,恐怕得兩百萬兩。

    在剛剛經受過蠶瘟恐慌之後,大明戶部毫不猶豫批准了這筆費用。

    大明蠶農是幸運的,有政府幫忙救災,可是江蘇的蠶農可就沒那麼幸運了,蠶瘟可不是專門針對大明的,漂洋過海的病毒可是大規模殺傷武器,江浙一帶的蠶瘟也爆發了。

    嚴重影響了這裏的生絲產業,上海生絲出口從顛峯時期的八萬五千包,下降到了五萬五千包,而且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價格的激烈漲跌,對一個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但是對於某些投機者來說,卻是一個好時節,自由的市場上,漲能賺錢,跌其實也能賺錢,只要有波動,就會有差價,有差價,就有空間。

    所以上海的生絲囤積生意,漸漸開始熱鬧起來,胡雪巖等一批絲商大發橫財,而他們的胃口也養的更肥了。

    上海的事情朱敬倫摸不着,他眼皮子底下的事情就不少。

    經過幾年的穩定,廣府銀行終於配合大明銀行將舊鈔清理完了,廣府銀行賬冊上,總計印刷了十億兩紙鈔,可回收回來的,就只有九億八千萬兩,兩千萬兩紙鈔莫名其妙消失了,也許是磨損了,也許是遺忘了,或者是被眼光超時代的收藏家珍藏了,總之在舊鈔停止流通之前,已經沒有人來兌換新鈔。

    隨着舊鈔票退出市場,更加堅挺的新鈔取代了廣府紙幣的地位,開始在大明,甚至整個沿海口岸流通,這種以大明政府特許鑄造的金銀幣爲保證的紙鈔,信用十分堅挺,徹底的中止了金融混亂的時代,這幾年大明工業發展平穩快速,可以說穩定的金融系統也功不可沒。

    有日本賠償價值兩億多兩的黃金做保證,大明銀行加上自己的儲備,總共鑄造了三億兩金幣,這種金幣很奇特,最小的是十兩面值,但是重量只有31.25克,還不到重量一兩呢,原因很簡單,大明採用的是金銀複本位,本來一兩紙幣指的是一兩白銀,可名義上是跟金銀同時掛鉤的,固定金銀幣之間的比價是一比十六,五十兩的十六分之一剛好是3.125克,因此十兩的金幣就是31.25克重量的黃金鑄造,代表的意義不是十兩黃金,而是價值十兩白銀的黃金。

    這種複雜的本位制度,加上大明政府的權力支持,禁止了任何錢莊、銀號自由鑄造白銀,擁有鑄幣權的就只有大明銀行,因此很好的保證了金銀幣的比值,更容易對抗國際市場上的金銀價格浮動,這纔是這套貨幣制度穩定的根本原因。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