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七百八十一節 拒和遷都再戰
    1895年7月。

    大明介入旅順初期,讓廣大滿清士大夫歡欣鼓舞,第一次覺得大明這個國家不那麼可惡,即便是最保守的士大夫,也看到了希望,打出了聯明抗日的旗號。

    而日本朝野則大爲驚恐,他們之所以如期發動了甲午戰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大明捲入了對美國的戰爭,他們認爲大明無法干涉。根據日本的經驗,大明似乎熱衷於干涉任何一場東亞範圍內的戰爭,此前不管是日本吞併琉球,還是法國侵佔越南,大明都介入了。日本認爲,如果大明有餘力的話,肯定也會干涉日本跟滿清的戰爭,不管國際法上他們是不是應該中立,他們都會干涉。

    所以日本才迫不及待的趁着東學黨起義發動了戰爭。

    結果他們冒險取得了軍事勝利,卻因爲給了大明藉口,讓剛從美國抽身的大明迅速介入了戰爭。

    日本朝堂雖然狂妄,但卻很清楚無法跟大明抗衡,日本向滿清挑戰,就已經是拿國運在賭了,天皇惶惶不安,民間思想家福澤諭吉等人一個勁的給日本人打氣,告訴他們戰爭必勝,並且告訴大家不要擔心滿清的報復云云。

    結果卻因爲一場屠殺,讓日本徹底陷入不利的境地。

    他們甚至做出了結束戰爭,儘快跟滿清議和的準備。

    可是這時候大明在佔領了旅順後,卻開始跟日本談判,表示只要日本願意對旅順平民做出賠償,並且向受到感情傷害的中國民族道歉,爲旅順平民樹立紀念碑,日本排除親王去賠罪的話,大明可以繼續保持中立,當然大明去打日本的軍費,日本得給報銷了。

    日本一聽還有這種好事,大明海軍在戰爭中膨脹到了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第三是美國,陸軍組建了五百多萬人的軍隊,現在都還沒來得及復員呢,跟這種對手打仗,日本是不敢想象的,如果能讓大明繼續保持中立,那花多少錢都值得,至於賠罪和道歉,那更是沒有問題了。

    於是雙方簽訂協議,就旅順問題,達成了諒解。至於日本人任何解讀大明的行爲,他們認爲是迫於國際的壓力,甚至國際社會也這麼認爲的,英國人也這麼解讀,認爲這是大明對英國外交的妥協。

    大明國內也是這樣認爲,爲此輿論界甚至掀起了一場抵制英國的風潮,認爲英國就是套在大明頭上的一道枷鎖,大明政府對英國過於軟弱,這些報紙,剛剛從美國戰爭中的反戰輿論中走出來,卻開始鼓動政府挑戰更強大的大英帝國了。

    當然大明外交部門對英國也是這麼表示的,跟日本的談判,都是在英國的調停下進行的,所以他們開始向英國要求利益,比如廢除治外法權和香港問題,甲午戰爭前一年,英國廢除了對日本的治外法權,可以看作是英國開始扶持日本製衡大明的一個政策,但更主要的還是日本人自己的努力,他們廢除治外法權的代價是,承諾在日本法律機構中,大肆僱傭西方法官和顧問。

    大明不願意讓洋人來審判自己的國民,所以始終無法就治外法權跟英國達成一致,保留了這個治外法權的尾巴,早就讓國民不滿了。

    英國經過慎重的考慮,覺得在清日戰爭期間,不希望看到大明的不合理舉動,他們同意就這個問題跟大明談判。

    這些是題外話,迴歸到戰場上。

    由於大明突然介入旅順問題,不但讓滿清文人們升起了希望,連滿清朝堂上都開始暢想跟大明聯盟的可能,就像之前李鴻章操作的,僱傭英國商船運兵,卻拒絕派遣北洋水師主力護航,其實就是給日本去打的,但日本打了,也沒能讓英國人介入,現在他們看到大明介入的態度很強烈,當然樂意拉上一個盟友幫他們。

    或者說軟弱的滿清文官,已經在潛意識中開始升起讓大明保護的念頭了。

    結果他們等到的,不是大明的參戰,而是大明迅速跟日本達成了協議,離開了戰爭。

    這讓滿清文人好生失望,失望的他們大罵大明不顧念同胞之誼,此時他們開始承認跟大明百姓是同胞了。

    李鴻章也對大明多有希望,戰場上的失敗已經成了定居,由於大明的介入,日本一度停止了軍事行動,讓李鴻章有能力重組了淮軍。但一旦日軍再次發動攻擊,他知道他的手下是頂不住的。老將一個個凋零,新將領還沒成長起來,加上這些年承平日久,軍紀渙散,早就沒有了當年鎮壓太平天國時的戰鬥力。

    所以李鴻章也很希望大明趁機介入,他甚至做好了給大明大量經濟利益,換取大明參戰,這點上他已經得到了朝廷的授權,但他求見大明公使的幾封公函石沉大海,通過私人關係希望跟大明公使見面,也被拒之門外。

    直到大明跟日本簽訂了協議,李鴻章如喪考批的時候,突然大明公使求見他了。

    李鴻章儘管心中不滿,但可不敢放過這救命稻草,熱情的接待了大明公使,而當他見到來人的時候,才發現,要跟他見面的不是公使,

    而是大明的更高層,大明皇帝身邊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方山。

    顯然李鴻章知道此人是代表大明皇帝的意思,中書省本就是給皇帝起草詔書的地方,這種地方的長官,顯然是最明白皇帝的心思的。

    “不知方大人來此有何見教”

    儘管看不上方山的出身,但對方的身份卻讓他不敢不重視,加上戰場不利,形勢比人強,他姿態放的很低。

    方山十分客氣:“我大明皇帝陛下十分同情李大人的處境。但礙於國際形勢,我大明無法助戰。但陛下十分支持李大人繼續與日本開戰”

    李鴻章心中一喜,大明皇帝個人支持這場戰爭,如果操作的好的話,不難操作成大明幫助大清的局面,一旦大明願意幫忙,到時候即便打不贏,談也能談出一個和局,大不了把朝鮮給日本完了。

    所以他要誇大一下不利局面,讓大明皇帝知道如果大明不幫忙的話,大清輸定了。

    李鴻章嘆了一口氣:“談何容易啊。糧草不濟,兵力不足,如何再戰”

    滿清這些年其實也沒有閒着,李鴻章在十年前,就在天津辦理了武備學堂,聘請德國人爲教官,培訓了一大批專業軍官,後來的段祺瑞等北洋巨頭,都是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只可惜這些人此時人微言輕,即便在軍隊中任職,也只是蝦兵蟹將,真正讓那些人光芒四射,還得等袁世凱的崛起。

    但滿清確實通過這些軍官,讓清軍表面上看起來有模有樣。

    經濟上,洋務派官員大搞洋務運動,建立了大量的洋務企業,修建了上萬公里的鐵路,財政上也因爲鐵路的修建,帶來貿易的繁榮而財政充足,財政收入比日本高一倍,這一切都給了西方人大量的遐想,從來都以財力判斷戰爭勝負的西方人認爲日本勝率不高,因爲西方歷史上,戰爭都是僱傭兵打的,誰錢多,誰就能招募更多僱傭兵。

    結果他們忽略了民族國家時代的民心士氣和組織能力對軍事的影響。

    清廷有看起來西化的軍隊,建立了大量輕重工業企業,現在李鴻章說糧草不濟,兵力不足,顯然方山並不認可。

    “李大人謙虛了。據在下所知,淮軍總兵力高達十五萬,八旗新軍則有二十萬。另有楚軍十萬,湘軍十萬。八旗、綠營多達百萬。如何是兵力不足至於糧草問題,李大人只管放心打仗便是,我大明願意借款十億兩助戰”

    李鴻章倒吸一口冷氣,十億兩銀子,還是大明兩,比庫平兩高的多,這糧草是充足了,但他真不想打,一打,淮軍首當其衝,打光了淮軍,讓他以後喝西北風去。

    同時他也驚疑起來,大明皇帝支持朝廷將八旗軍、湘軍、楚軍都調上前線,這都打光了的話,大清豈不是無兵來保衛疆土了

    莫非大明打算趁機北伐,所以纔跟日本達成了協議,那份協議誰知道有沒有祕密條款,比如瓜分大清之類的。

    李鴻章十分猶疑。

    但方山繼續許諾:“若李大人竭盡全力,此戰過後,不管貴國朝廷如何責罰,我大明都有李大人容身之地。”

    李鴻章更加猶疑,這是明目張膽的拉攏他了,他可不想改換門庭,名譽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去了大明,無論如何不可能像滿清這麼自在。

    於是他問道:“若主戰,敗瞭如何”

    方山笑道:“如何能敗”

    李鴻章道:“若日本攻取遼東何如”

    方山笑道:“再戰平津”

    李鴻章道:“若日本攻取平津又何如”

    方山笑道:“遷都再戰”

    李鴻章皺眉道:“若日本吞併中原何如”

    方山冷笑起來:“李大人好大的志向,有你李大人在,日本能吞併中原乎”

    李鴻章冷笑道:“只是萬一”

    方山冷哼一聲:“李大人你覺得我大明容得下日本吞併中原乎”

    李鴻章冷哼道:“這與我大清有何益”

    對李鴻章來說,或者對滿清朝廷來說,日本吞併了中原跟大明統一了中原,沒什麼兩樣。

    方山笑道:“是沒什麼益處。不過我大明佔了中原,李大人還可以榮華富貴。日本佔了中原,我家皇帝讓我告訴李大人一句話。只要大明將來一統天下,李家必當滿門抄斬,以謝天下”

    “你”

    李鴻章氣的站了起來,怒視方山。

    他到底沒有發作,陰沉着臉,喊了一聲,“送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