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
    方山走後,李鴻章大發了一通脾氣,砸碎了滿屋子的名貴花瓶、推到了屏風。

    但他冷靜下來後,立刻開始後怕。

    大明對大清的兼併之心已經昭然若揭,這一點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們這時候纔有了兼併之心,而不是十年前,不是二十年前就有。

    李鴻章對比一下,大明擁兵數百萬,如果他們要北伐,誰能擋得住

    湘軍

    淮軍

    楚軍

    還是八旗綠營

    他甚至假定日本跟大清結盟,好似也打不過大明,至於洋人,有人會爲了大清跟大明數百萬雄獅開戰嗎大明打法國的時候,沒見有人幫忙,大明打美國的時候,同樣沒見到有人幫忙,西方國家以利爲重,看不長遠,這是李鴻章的認識,所以他認爲沒人會幫大清的忙,就是英國也只是嘴上說的好聽,李鴻章是最不信任英國人的。

    一旦大明北伐,奪取了天下,他李鴻章此時不配合的話,到時候哪怕他死了,他李家被滿門抄斬,他也無法接受。宗法制度下的家國天下觀,臣子對誰當皇帝不在乎,但最自己的宗族格外重視。

    但李鴻章可做不到唯大明的命是從,想他堂堂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要苟且於敵國,他就忍不下這口氣,所以才大發雷霆。何曾有人敢這麼威脅過他,朝堂上那麼多人詆譭他,也不敢威脅要殺他滿門。可是現在被威脅了,還是一個極有可能做到的人,大明國的皇帝。

    他不敢忽視,連夜就去求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對李鴻章沒有好感,受翁同酥的影響,他一直都認爲李鴻章是一個奸臣,是站在慈禧一邊的後黨,跟翁同酥等站在他身邊的帝黨不同。

    但是李鴻章的主見倒是挺附和光緒的胃口的,那就是主戰到底,調湘軍楚軍參戰,調八旗新軍參戰。

    慈禧此時地位尷尬,面對着即將親政的皇帝,她用修建頤和園刁難,說修園子給自己養老,其實是想在觀望一段時間,她不放心自己交出權力後的政局。

    所以她始終暗中支持李鴻章等主和派,之前的朝儀上,李鴻章等主和派明明都已經達成了跟日本和談的一致嗎,怎麼突然改觀要主戰了。

    她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不敢輕易出口,以防禍從口出。

    甲午戰爭其實也是慈禧和光緒權力鬥爭的關鍵一戰,此戰戰敗後,一方面黑鍋給李鴻章背了,一方面大大打擊了主戰的帝黨,給慈禧繼續掌權提供了理由。

    之後光緒皇帝利用戊戌變法其實是殊死一搏,結果繼續被慈禧利用,徹底絞殺了帝黨,之後再也沒人反對她垂簾聽政,因爲兩次失敗,讓光緒的威望降到了谷地,滿朝文武都覺得這個皇帝靠不住。

    現在李鴻章這個同盟突然反水,確實讓慈禧太后措手不及,所以她不表態,表示一切都由皇帝做主,說皇帝也長大了,她老了。

    光緒一邊高興,只要李鴻章能幫他打贏這場仗,他就能親政了,所以暫時放下對李鴻章的厭惡,極力支持李鴻章的意見,至於資金方面,也全權交給李鴻章去借款,至於向誰借款,他問都沒有問。

    取得皇帝的支持後,李鴻章的地位就穩定了,這場仗勝也好,敗也好,都有皇帝背鍋,他李鴻章一不得罪朝廷,二不得罪大明,他給自己找了一條穩固的後路。

    於是滿清政府立刻就變得更加強硬,拒絕了英國的調停,決心死戰到底。在陝甘的楚軍,江南的湘軍,迅速調動起來,同時向北方調動。

    此時反倒是日本慌張了,爲了打這一戰,日本積攢了三十年的國力,可日本太小了,人口三千來萬,常年擴軍備戰,民間窮困無比,民間窮困就沒有內部市場,全靠外國市場,可在國際上又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唯一的生絲則要面對大明生絲的強烈競爭。

    日本人的工資確實低廉,可也不可能太低,至少的能餬口,日本的糧食價格又不低,所以日本的生絲跟大明生絲相比,完全沒有競爭力。

    比低端,兩廣的生絲標準是每年八造絲,日本搞了一些小創新,通過用皂莢給桑樹施肥的辦法,讓日本的桑樹在秋季還可以長樹葉,但也不可能比得上大明的桑樹幾乎是常綠的境況,日本桑蠶每年吐四造絲,大明是八造,這讓日本如何在低端競爭;比高端,日本的生絲再好,也拼不過江南的生絲,江南生絲的產量不足,但質量在哪裏,而且在全世界都富有名聲,即便是跟日本一樣的中低檔白絲,賣的比日本也更貴一些。

    沒有生絲這個利器,日本的工業化水平甚至不如歷史上,歷史上他們還有三千家工廠,現在卻只有兩千家左右真正有競爭力的,也不過是三井家族的一些煤礦,但也只能內銷,出口受到山西和唐山、越南等煤礦的競爭,同樣沒什麼市場。

    所以日本的財政,比歷史上更窘迫,歷史上他們還能有八千萬日元的財政收入,現在才只有六千萬,少了四分之一。滿清卻因爲山西等煤礦,以及東北土地的提前開發,財政收入頗爲充足,高達一億兩以上,是日本的兩倍。

    在

    這種情況下,一旦滿清堅持持久戰,日本光是財政上就支持不住。

    日本開戰以來,軍費大量依靠向英國借款,在倫敦市場上發行了十億日元的債務,結果滿清決定繼續開戰之後,日元債券價格爆跌,充分反應了國際上還是更看好滿勤的。

    面對這種情況,日本別無選擇,他們只能寄希望於繼續通過軍事勝利,脅迫滿清儘快和談,於是強忍着國內民生崩潰的情況,繼續發動大規模攻擊。

    日軍再次開進了遼東,淮軍依然一觸即潰,不斷的朝着山海關潰敗。

    楚軍、湘軍開始進入山海關,他們拿着大明的武器裝備,在精神意志上也比淮軍要好,至少老湘軍在拿着機槍和大炮防禦的陣地上,不會輕易逃跑,在西北喝了十幾年西北風,時刻防備俄軍的楚軍,也不會讓領導先走。

    結果日本的前線部隊,追擊到了山海關前,一頭撞上了朱元璋修建的城牆,撞的頭破血流,只能停止了進軍的步伐,不費一槍一彈攻城掠地的好日子結束了。

    清軍取得了開戰以來的第一場勝利,文官們粉飾爲山海關大捷。

    此時反而開始輕敵起來,之前保持沉默的八旗權貴竟然開始請戰,表示要主動出擊,打過山海關,收復滿洲祖宗之地。

    他們看到湘軍和楚軍輕鬆打退了日軍,以爲日軍不過如此,之前是李鴻章太慫,轉念一想,不就是倭寇嗎,有什麼可怕的,輕視日本人的心態擡頭,於是八旗紛紛請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