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孔門學渣 >第998章 性相近習相遠
    第998章性相近習相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什麼意思”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對於這句話,他太熟習不過了。在後世流傳的“三字經”裏面就有:人之初、性不善、性相近、習相遠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人的本性是相近、差不多的,只是由於習染不同,纔有了差別。”

    “哦”樂歌裝着聽懂了似的,應和道。

    “先生認爲:人天生的本質是相同的,差別不大,只是由於後天的教育不同而產生了差異。”

    “嗯很好繼續往下讀”樂歌應道。

    曾參編排這段話的意思是:陽貨也是人,天生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由於後天教育問題而產生了差異,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那意思是:孔子想去跟陽貨幹,然後改變陽貨的本性。

    也就是說孔子想去做官。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什麼意思”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只有聰明的智者和最愚笨的人是改變不了的。”

    “哦是這個道理但是你把這段話放在這裏,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與陽貨有關”樂歌問。

    “這個”曾參支吾着,沒有具體回答。

    “智者不需要別人來教導,自己願意改變。而愚笨的人是無法改變所以你先生孔子認爲:正常人、普通大衆,都是可以通過教育而改變認知。所以你先生孔子,是想去給陽貨做官的,跟着陽貨幹,從而改變陽貨。另外你先生就有了傳播自己的學說思想的機會。是不是”樂歌看着曾參,問道。

    “這個”曾參支吾着,沒有回答。

    “繼續往下讀文”見曾參不願意回答,樂歌揮舞了一下手臂說道。

    “是樂伯伯”曾參這才應道。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先生微笑着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管理他們了。先生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纔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什麼意思”樂歌追問道。

    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當時子游是武城宰。

    曾參進一步解釋道:“先生認爲:像治理武城這樣的小城,何必用此隆重之禮樂來教化百姓其實這只是先生開的玩笑。他是太高興了,這是他對子游的讚賞。”

    “哦”

    “先生偶爾也會開一下玩笑,只是他開玩笑是很少的。而且不動聲色所以大多時候,別人沒有注意到。還有先生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和世人效仿的榜樣。所以他不能隨便開玩笑。”曾參進一步解釋道。

    “嗯好我知道你先生會裝比,不動聲色地裝比。繼續往下讀文”樂歌點頭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哦我想起來了”樂歌打斷道。

    “樂伯伯您說”曾參頓住,問道。

    “你把這段話編排在這裏,應該也是有用意的吧”樂歌問。

    “樂伯伯”曾參裝出一臉不解地樣子,朝着樂歌看着。

    內容是他編排的,他能不知道把這個內容編排在這裏的用意麼

    “你的意思還是停留在教化上面,意思是:不管武城這個地方有多大,都是應該如此教化的。因此引申出來:對陽貨的教化。不要因爲陽貨曾經對自己不禮貌,曾經對自己如何陷害,我都不計較放開個人恩怨,把他當一個平常人,對他進行教化、改造”

    “然”曾參應道。隨即感謝道:“謝謝樂伯伯謝謝”

    “繼續往下讀文吧”樂歌無所謂地應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

    “什麼意思解讀一下”樂歌伸手示意道。

    曾參解讀道:“公山弗擾佔據費邑叛亂,來召先生,先生準備前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爲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裏呢先生說: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呵呵呵”樂歌笑道:“暴露了暴露了你先生孔子暴露了這纔是他的本意內心的想法”

    “是”曾參應道。

    公山弗擾:人名,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孔子是以推廣禮制爲己任,只要有機會他都不會放棄、錯過只要能夠推廣禮制,教化民衆,就不管君主他們曾經有過什麼劣跡。教化民衆是大事比如說管仲,給殺了他的君主的政敵當宰相。孔子認爲後來的管仲爲民做了好事,有仁德所以不要拘泥於此不要抓住別人以前的過錯不放。

    “繼續往下讀文吧”樂歌催促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什麼意思”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曾參解讀道:“子張向先生問仁。先生說:能夠處處實行這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先生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衆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能夠帶來收穫,惠及他人同樣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助。”

    要想做到仁的話,就必須從這五個方面做起:恭、寬、信、敏、惠。

    樂歌頓了頓,說道:“你這是在給以上文字做解釋吧,在給你先生做解釋吧”

    “是樂伯伯”曾參承認道。

    “好繼續往下讀文”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