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足球小將之築夢人 >第三章 .朋友(2)
    於是露華一邊扳手指一邊說:“朱莉很活潑,跟她說話不會冷場;朱莉是我們小組的組長,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帶頭人;她家離我們家近,上學放學同路,有時朱莉會給我們分她媽媽烤的牛肉乾;還有,我學的功課朱莉都學過,去請教她——”

    “她會從晌午一直說到天黑。”路德舉起手,“ok,我明白了。朱莉比你大5歲、活潑、健談、樂於解答你的疑問,還會分給你好喫的。所以你認爲,她可以算是‘朋友’?”

    “難道不能算?”

    路德點點頭:“這樣我就理解了,爲什麼你會認爲我和懷特先生是‘朋友’。”他豎起一根手指,“確切地說,朱莉只能算是你的……校友,因爲她跟你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不過在你這個年紀,學校裏的同學幾乎就是你的全部交際,把‘同學’當成‘朋友’無可厚非。”

    露華歪着小腦袋想了想,決定再舉個例子:“我不像路德認識那麼多人,可是我能當成朋友的人應該不止一個呀?比如,海倫?”

    路德點頭:“同齡、住得近、在同一個網球俱樂部、都愛喫海鮮、不太遵守規矩,這是你們顯著的共同之處。此外,她小小年紀,能發現你的優點而不妒忌,對熟悉的人也堅持自己的原則,是個不錯的朋友,未來可以往‘好朋友’發展。”

    露華有點得意地接着舉例:“那,混蛋老爸也發現了路德的不少優點,你們算不算是朋友?”

    路德哭笑不得,想把話題從自己的交際圈上扯開,於是說道:“確切地說,你父親是我的上司、僱主,也是我最信任和崇拜的人,在有關你的問題上,奧斯丁先生給了我最大的信任。可是,我們不是‘朋友’。”

    “爲啥?”

    路德言簡意賅:“思維不太對盤吧……最直接的原因,我們年紀相差太大。”

    露華看上去有點被搞糊塗了:“可是,路德剛剛不是才說過,友誼是不分身份、年齡的嗎?”

    “那是建立在‘心靈契合’這個前提上,如此產生的友誼是無視年齡、身份差距的。”路德想了想,決定還是不要給露華灌輸更加複雜的概念了,就用了露華身邊的人來舉例,“大小姐和海倫娜一起練習網球,隨着交手而彼此認同,隨後逐漸發現了很多兩個人的相似之處,就變成了朋友。而奧斯丁先生於我,是由上下級的信任、認可發展而來的、比一般同事更加緊密的合作伙伴關係。說到朋友,你忘記了嗎?其實,菲特伯伯和奧斯丁先生纔是不折不扣的摯友,是‘生死之交’。”

    “這是什麼邏輯?”露華被繞暈了,試圖理清這其中的並列關係,“你和混蛋老爸不是朋友,教父卻和他是朋友,所以你和教父不是朋友?教父和老爸年紀相仿、互相信任就是朋友;你和老爸僅僅彼此信任,就不算是朋友?”

    “不是朋友,也可以有限度地信任他人,這要取決於兩個人的關係。”路德只好把話題繼續偏向小女孩更容易的邏輯,卻說得口乾舌燥,遂拿起露華的杯子一口喝乾了,又接着說:“比如奧斯丁先生交代給我一份工作,卻不過問我要如何完成,這屬於上司對部下的信任;又比如,海倫娜在與大小姐還不熟悉的時候,就推薦你加入自己的網球俱樂部,這是對你的能力的信任。可是,這些行爲都不是基於友情。”

    路德指指手裏的書:“精神平等、思維默契、彼此欣賞互補、相互支持,還要有捨得爲對方付出,卻不貪圖回報的情誼。想成爲真正的朋友,這些缺一不可。”

    “可是,海倫跟我不在一個學校,我們充其量只是‘隊友’吧?”露華聽着這些詞組覺得腦子懵懵,只好化繁爲簡繼續舉例,“我知道,跟海倫比賽可以提升很快。可是如果不打球,一週和她說不了幾句話,爲什麼她是我的‘朋友’,而朱莉不算?”

    “大小姐,我認爲我們的討論已經偏向了精神層面的……認同感。現在說給你,也許你還無法領會,朋友看重的是心靈上的契合,而不是相處時間長短。”路德衝她露出招牌微笑,用帕瓦羅蒂的唱腔深情地朗誦着,“友誼是一種溫靜與沉着的愛,爲理智所引導,習慣所結成,從長久的認識與共同的契合而產生,沒有嫉妒,也沒有恐懼。”

    露華閉了閉眼睛:“這是荷麥說的吧,謝謝你。但我問的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爲朋友?或者,怎樣區分朋友和鄰居、同學、隊友、同事之間的關係?”

    路德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再接再厲舉例說:“在古老的中國,秦漢年代,有一個人叫季布,他是個爲人仗義、信守諾言的君子,有個成語叫‘一諾千金’,就是因他而來的,不認識他的人也會聽說他的名聲而信任他,每個人都想要結交季布這樣的朋友。

    “鄰居、同學、隊友、同事,這些人都可以變成‘朋友’,但友誼是什麼樣,取決於結交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們的氣場合不合、精神層面是否默契,等等。

    “一個優秀的朋友,能與你分享幾乎整個世界,這樣的好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叔認爲,海倫娜·沃森不錯,大小姐應該珍惜同她的友情。”

    路德最後擠擠眼,總結道:“學生手冊我看過了,別在意。就算站在整個世界的對立面,只要你自己問心無愧,你就不會沒有朋友。”

    “路德……跟你這番對話讓我覺得,我不如找個雕像去一吐爲快。”完全被繞糊塗的露華拾起讀本和空杯子,拂袖而去,“‘討論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相砥礪將使思想更加銳利。’現在我可以給這句話加上個前提,那就是——找個正確的對象。”

    路德笑着站起來,順口問:“大小姐,你住在東京的時候,有沒有‘朋友’?”

    “有共同愛好、相互理解、認識挺長時間、總是一起玩,在4到6歲算是朋友吧?”露華準確的理解力和記憶力讓路德有些驚訝,“……應該,有一個吧。”

    “真的?!”路德大驚,連忙追問,“男孩女孩?名字呢?你們是怎麼認識的?現在你們還有聯繫嗎?”

    露華扯了扯眼皮:“男生!其他不告訴你!”

    路德哈哈大笑,同時鬆了一口氣。他剛剛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可以讓他的這位小朋友說很多話,也是能令少年老成的大小姐表露真實情緒的最佳方法:在同她探討問題時拼命把話題扯歪。

    之後幾年,每每露華在功課上遇到疑難時,抱着乾脆多學幾句諺語的想法去請教路德,結果往往是路德妙語連珠,她的腦細胞死傷無數,原本的思路更不知埋到了哪個犄角旮旯裏。

    也多虧路德如此不着調,讓露華養成了遇事先自己思考解決方法的習慣,但這段關於朋友和友誼的討論,露華卻一直記憶深刻,隨着年紀增長,見到越來越多的人,當作標尺加以區分。

    (第三章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