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2)
    他的道理也很有力,歷朝歷代很多名臣都注意到科舉出身的官員缺乏歷練這種事,下放到地方上,往往容易被地方上的刁滑小吏們矇騙,所以很多有名的名臣都整肅過吏治,明朝甚至直接給即將上任的地方官發放爲官指南,名叫新官軌範。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小吏們的手段是無窮無盡的,單憑一本書是不可能讓官員跟小吏的鬥爭中處於上峯的,能拿得住小吏的官員,要麼是蠻橫不講理的,要麼就是老官僚。

    所以朱敬倫說的,讓吏員成爲候補官,確實是能夠大大提高新官經驗水平的辦法。

    只是這種辦法,侵害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就是在有道理,他們也不能接受。

    “朝廷的候補官,最多也是捐官,從沒聽過直接讓胥吏做的道理,胥吏哪一個不是刁滑的小人,朝廷命官,怎麼能從這些人中候補”

    各縣派來請願的鄉紳們反對,可是隻拿胥吏的身份說話,拿風俗中對胥吏低人一等的觀念爲藉口,絲毫不肯提這影響他們自己利益的話題。

    朱敬倫笑道:“現在這些胥吏可能有一些臭毛病,但是我看到廢除了他們的胥吏戶籍後,很多人都開始讀聖賢書了。我想聖賢書是能教化人的,你們說對不對”

    既然這些人跟自己玩虛的,朱敬倫也擅長此道,誰敢說聖賢書不能教化人,那就是大逆不道了。

    一個個老頑固憋的臉通紅,卻一時找不到機會反駁。

    “總之就是不能讓胥吏當官,讓這些人世世代代把持政令,其非兒戲”

    一個激動的老傢伙激烈的叫喊,一羣人紛紛附和,越說越激動,好似如此一來國將不國了一樣。

    等他們情緒越來越憤怒,即將失控的時候,朱敬倫才慢條斯理站起來,這些人看着他,慢慢聲音低了下來,知道朱敬倫要說話了,或許是要給他們一個交代。

    “我說過讓某一些人世世代代把持官位了嗎現在在廣東已經沒有胥吏了,他們也是讀書人。跟你們一樣的讀書人,他們的子子孫孫能不能把持官位,還要看他的本事。我打算制定章程,日後所有的官府吏員選拔,都必須通過考試,跟科舉一樣的考試。農民子弟可以考,商人子弟可以考,地主、鄉紳的子弟也可以考。以後也沒有小吏一說,吏員就是候補官員,官府中只有官員和候補官員之分,再無命官和胥吏之分。”

    說完朱敬倫擺擺手:“你們自己先商量吧,飯後我們在議,你們要是有什麼高見,本官洗耳恭聽”

    說完扔下這一羣還在消化朱敬倫的說法的老傢伙們,徑自出了班房,他知道這些人現在需要互相商量了,他們會商量出一個結果,然後拿給朱敬倫的,他們是有底氣跟朱敬倫提要求的,因爲他們在鄉間組織了數萬鄉勇,用這些鄉勇給朱敬倫施壓,他們纔會派人來請願,他們以爲他們有說話的資本。

    這倒是朱敬倫沒想到的,沒想到這些人這麼快就學會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讓他欣喜的是這些人沒有蠻幹,沒做出圍攻縣城的行動,否則說不得要血流成河了。果然有組織的力量,纔是負責任的,如果是一羣沒有組織的流民,恐怕早就開始暴動了。

    當然這也跟他們是鄉紳,一向都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有關,也有向官府請願的傳統,這種傳統很好,朱敬倫覺得有必要維持下去,至於他們會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強大,更有組織力,動輒威脅官府,朱敬倫一點都不擔心。

    通過利益集團組織化的方式來參與和影響政治運作,這是現代政治的一個基本特徵,朱敬倫既然要推動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又怎麼會壓制這種利益集團的組織化,何況還是一些比較理智,比較能負責任的老鄉紳的組織化,唯一該擔心的是那種野心家煽動流民的組織化。

    這些比較理智的老傢伙們最後商量出了一個章程,他們提出要求:

    第一,朱敬倫不能從現在這些胥吏之中選拔官員,他們的理由是這些人身上有刁滑小吏的習氣,會污染官場風氣,但是他們不阻止這些胥吏的後代考試做官。他們算是做出了一點讓步。

    第二,官府如果要考拔吏員候補官,一定要一視同仁,不管是小吏的子弟,還是良善子弟,都必須一體考試,不考試不得成爲吏員。而且他們要求考試的時候,由他們進行監督,並且閱卷也必須有他們見證。

    這些人的擔心不是毫無根據的,明清的科舉考試雖然是吏治中最爲公平的制度,但清朝跟其他朝代有些不同,八旗子弟擁有各種特權,其中一種就是可以不通過考試就能做官,比如實在是考不上的,可以先從筆貼式做起,這筆帖式的工作也是辦理文件、文書,跟衙門中的刀筆吏做到一樣,但是卻不是胥吏,而是正經的官員有品級,雖然只是七八九品之類,但是升遷速度快,是清廷專門留給“八旗的出身之路”。wqu

    顯然這種制度是很不公平的,漢人縉紳階層不是沒有意見,但卻毫無辦法。現在他們擔心那些胥吏的後代也擁有類似的特權,因此要求所有人一起考試,他們對他們的子弟考試的能力,是十分信任的。

    第三,他們提出,廣東官府不能任用捐官

    捐官,這打擊的就是商人階層了,商人階層擁有龐大的財富,更容易就能給子弟買到一頂官帽子,但大多數時候,捐官只有一個候補的頭銜,能不能得到實缺,反而不是金錢能解決的事情,而是需要相當的人脈,十三行行商個個富可敵國,個個頭上都帶着紅頂子,可是沒有一個能夠任實缺,全都是空架子,真正能夠通過捐官得到實缺的,往往還是鄉紳子弟,因爲他們擁有人脈,在官場的人脈。

    三條章程,不但堵死了老胥吏們做官

    的道路,而且堵死了給他們子弟開後門的路子,又打壓了富商階層,誰說這些鄉紳迂腐的,給自己爭取權力的時候,他們明明很精明。

    對於他們的要求,朱敬倫答應了。不但答應下來,而且生怕他們反悔一般,馬上喊來筆吏,立約爲證,讓所有鄉紳簽字畫押。

    其實朱敬倫本來是有挑選一些聽話的老吏當官的想法的,但是既然鄉紳們反對,願意用這種商談的方法來解決複雜的政治問題,那麼朱敬倫有什麼理由拒絕呢,改革中以後會不斷的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都能採用這種和平和文明的方式來解決,會大大的降低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流血犧牲,如果真的最後通過各種協商,讓朱敬倫和平的完成改革,這是對他政治智慧的極大褒獎,這場變革必將跟英國的光榮革命一樣,載入人類文明的史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