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
    發生在上海的戰爭,大明政府顯得不太關心,因爲政府高層基本上都被太平天國白送的江西給吸引了所有注意。

    誰都不敢相信,太平天國竟然敢送出一個省來,目的僅僅是爲了換取一千萬兩銀子的一筆貸款。

    所以一時間都被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給砸的走不動路,砸了兩眼金星,誰還管太平軍在上海和洋人是不是打生打死的問題。

    此時從陳芝廷到六部,都忙着吞併消化江西,軍隊是第一時間就進駐了江西各地,跟太平軍完成了接防,然後從各地官府中抽調大量的官員,以應付太平軍撤離後的權力真空,權力交接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各個地方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這是他們能夠預料到的,軍隊一走,秩序也就走了,在接防的明軍還沒熟悉環境之前,各路牛鬼蛇神就都鑽了出來,偷盜、搶劫時有發生。

    反倒是當初明軍進入福健的時候,遭遇的地方勢力的對抗沒有發生,因爲當地的地方勢力主要是地主武裝,這幾年在太平軍治下,早就沒有了他們生存的空間,不是逃到鄰省投靠湘軍,就是被鎮壓,被剿滅,或者鑽到山裏當土匪了。

    因此軍隊交界反倒是相對平靜。

    對於大明的擴張,西方國家完全沒有反應,他們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種情況,太平天國這個瘋狂的邪教政權,竟然能夠割捨掉一半領土給另一個國家,而且江西深處內陸,讓他們鞭長莫及,所幸就默認了此事。

    他們更擔心的是,太平天國以割讓領土爲代價,到底跟大明政府達成了什麼祕密協議,如果說太平天國沒有任何訴求,僅僅是希望得到一筆貸款,打死洋人都不會相信的,他們非常擔心太平天國跟大明國此時聯盟對清廷發起進攻,這會大大影響到他們的利益,而且由於大明的捲入,讓英法都感覺鎮壓的成本太過高昂了,畢竟大明也是擁有鐵甲艦的國家,而且大明跟英法的貿易利益比清廷還大,交惡的話,機會成本太高,可任由太平天國和大明消滅滿清,他們又覺得無法承受長江流域利益的損失。

    越是複雜的局面,有時候反而不容易失控,因爲大家算計出利弊更難,就更難以馬上做決定,任何事情一旦拖延的久了,往往就會產生僵局,很難爆發性的變成衝突或戰爭。

    所以在沒有弄清大明和太平天國到底有什麼貓膩之前,英法都沒有立刻表態,但是私下已經達成了共同進退的一致,他們先採取和平手段,在上海向太平天國施加壓力,警告他們不要攻打上海,否則洋人不會坐視不理。一邊在廣州向大明發出照會,詢問大明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同時希望大明不要捲入戰爭。

    大明洋務司的回函讓他們鬆了一口氣,逐條答覆了他們的照會,告訴他們大明既沒有加入戰爭的興趣,也不想加入這場戰爭。洋人又詢問大明對山海的態度,大明表態說,大明將唉戰爭中保持中立,但是也不允許任何勢力損害大明商人在上海的利益。

    英法覺得他們基本上摸清了大明的態度,竟然天真的希望大明能跟他們保持一致,這點被大明拒絕了,李秀成明擺着就是衝洋人去的,跟洋人保持一致那豈不是要參戰了。

    能將戰略玩成這種水平,朱敬倫對李秀成還真有點刮目相看了,大膽拋棄一個江西,將來自湖南湘軍的壓力全都拋給大明,收縮兵力不但能夠更加安全,而且還能有餘力圖謀上海,繼而發動北伐。

    可僅僅是如此的話,那還算不得什麼高明,畢竟他們付出了一個省的代價,換取的卻只是一個或許成功或許失敗的虛無縹緲的機會。但如果是李秀成依次爲機會,從而徹底完成對太平天國內部力量的整合,那就不一樣了。

    太平天國意外的發展到現在,諸王制度已經成了既成事實,儘管嚴重的制約了太平天國的凝聚力,各王互相制衡,誰也不服誰,但卻已經形成了一種平衡,誰也無法打破。

    太平天國擁兵60萬,這是一個實數,而且絕大多數士兵,都是經歷過戰陣的老兵,可這些軍隊,並不在太平天國政權手中,不再洪秀全手中,而是分別控制在一個個王爺手中,其中勢力最大的,當然是李秀成忠王系勢力。

    李秀成本部人馬二十萬人,其中有十萬人都是經歷過天京圍困的老兵,那種經歷過長達兩三年的圍困,在飢餓、疾病的侵襲之下,確實非常鍛鍊人的意志,猶如爬雪山過草地之於紅軍一樣,經過天京圍困戰之後,這批士兵已經完成了一種精神蛻變,在精神意志上,已經不輸給早期的太平軍老弟兄了。而他們的火力卻比當年的老弟兄

    強了百倍。還有十萬人,則是李秀成的堂弟,侍王李世賢的兵馬,兩兄弟相互扶持,可以說是一體的。

    所以之前李秀成也就掌握了太平軍三分之一的兵力,但還遠遠達不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洪秀全還沒死,李秀成手下的那些王爺,也都還對洪秀全抱有感情,李秀成也就無法拋開洪秀全自行其是,而且很可能他本人也對洪秀全抱有感情,根本就沒想過自立門戶。

    但忠心跟整合力量是兩件並行不悖的事情,只要太平天國想要繼續發展,還有爭奪天下的想法,他們就必須統一指揮,完成力量整合。

    有機會能做到這一點的,就只有李秀成,可洪秀全什麼事都不管,洪姓王爺們對李秀成十分牴觸。別說讓李秀成統合其他王爺了,就是李秀成本部,他們都一直在分化。洪仁玕現在已經跟堵王黃文金建立了很深的關係,而黃文金是李秀成旗下最驍勇的大將之一。

    洪姓王爺們還扶持當年的東王楊秀清的族弟楊輔清,將楊輔清一直安插在贛北一帶,駐守重鎮九江等地,名義是防範順流而下的湘軍,還有在安慶的曾國荃。

    在洪姓王爺們的支持下,楊輔清擁兵二十萬,而且得到了大批當年東王部舊將的支持,是唯一能在威望上跟李秀成相比的王爺。

    但更讓李秀成頭疼的,其實還是在贛南一帶活動的汪海洋部,汪海洋曾經跟隨石達開出走,在廣西湘桂一帶分手,回軍江西,之後轉戰浙江、福健,最後還被左宗棠壓迫的往廣東轉移,被明軍拒絕後,再次進入贛南。

    在長期脫離天京的遊動作戰中,汪海洋部勢力得到了發展,軍隊得到了鍛鍊。而且對天京的依賴更小,更加的自行其是。比如汪海洋幾年前,在鮑超部被湘軍排擠,不被清廷接納的情況下,招降了相當一批鮑超部霆軍的舊將。

    汪海洋擁兵也在十萬以上。在加上其他一些分散在各地,背景複雜,甚至是天地會出身的,當地幫會出身的,捻軍出身的各種王爺,也有十萬上下的兵力。

    在這種複雜的局面下,李秀成除了不斷的加強本部兵馬的力量外,想整合其他派系,難度很大。

    在對付楊輔清方面,李秀成將堂弟李世賢安排在寧國府,表示是防備安慶的曾國荃,恐怕也是在監視九江一帶的楊輔清。一時半會李秀成不可能喫掉楊輔清,除非他肯冒天京之變那樣的內鬥風險。但是打擊汪海洋這樣的雜牌武裝,李秀成就沒什麼顧及了。

    因爲汪海洋跟太平天國的老勢力沒什麼瓜葛,早期高級將領流到現在的,很多是出自廣西桂平,比如楊秀清的餘部。另外新崛起的,比如李秀成、李世賢兄弟,則是來自藤縣的。而汪海洋連廣西人都不是,他直接就是安徽人,後期加入不說,還跟隨石達開出走過。得不到洪姓王爺的信任,軍隊中又招降納叛自成一系。

    放任這種勢力割據一方,李秀成不可能放心,而且他還擔心,此人跟清軍勾結,一旦太平軍北伐,此人在後面搗亂是一個威脅,最大的威脅是投靠了清軍,引清軍入江西,從腹背攻擊天京。

    所以乾脆接着跟明軍聯合的旗號,將一個不太可靠的江西讓給明軍,然後逼汪海洋北上,這樣就近監視,同時勒令他參與北伐。同樣贛北的楊輔清也將失去可靠的地盤,沒有糧草來源,就必須依靠李秀成的派撥,就得受李秀成節制。

    因此說李秀成這是一招相當狠辣的棋,不但打擊了內部不穩定勢力,還將將太平天國跟清軍接觸的面積縮減了一大半,需要防守的地區大大減少,另一方面,則拉攏了明軍,朱敬倫始終不相信太平天國缺那一千萬兩銀子,最重要的是用借款將大明綁在他們一邊,李秀成估計考慮過很多回,很清楚,如果明軍想要江西,從福健和廣東兩面攻打的話,他們根本就防不住。

    所幸將江西交給明軍,這樣太平天國跟湘軍接觸面積減少,而明軍卻在廣東、廣西和江西三面跟湘軍接觸,明軍更有可能站在太平天國一邊。

    既然這樣放棄江西,就成了一招好棋,棋手將其稱之爲舍子取勢,一下子太平天國的戰略態勢就大大扭轉。

    將各個環節都考慮的如此周旋,朱敬倫突然發現,李秀成已經成長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程度。

    他突然覺得,歷史越來越不好判斷了,李秀成如此,左宗棠被牽制在蘇北,曾國藩被扣在大明建學堂呢,好像晚清重臣這邊,李鴻章的位置突然變得格外的超然,不知道他能在這次大變中,攫取到什麼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