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國崛起1857 >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3)
    將全國四省,劃爲四個軍區,兵員主要在當地招募,軍官則採用上級任命形勢,保持舊有的官兵異地原則。

    從這一點上來看,這些主持變革的青壯派軍官,已經變得成熟起來,開始考慮政治了,否則就衝軍官都在當地這種現象,朱敬倫就不可能支持他們。

    每一個軍區,設一個總兵,總兵成爲常設官職,但不能終生任職,這是考慮到法國軍隊中論資排輩嚴重的問題,導致大批軍事學校畢業的精英,不得不跟一羣行伍出身的粗人一起混資歷,軍隊上層盡是一些老資格卻沒有什麼文化的元帥。

    這一條讓朱敬倫猶豫了很久才同意,因爲這個內容,顯然有利於變革者,有利於這羣從歐洲回來的少壯派,大明軍中也有一批粗人,比如現在的黑狗,他不但是粗人而且是老資格,這個改革內容甚至有點針對他而設定。

    但從大方向來看,軍隊的專業化,知識化都必不可少。

    每一個軍區設常備兵和預備役,常備兵不用解釋就是現役正規軍,預備役則平時只保留軍官架構,戰時緊急徵募預備士兵,迅速形成組織編制,進行簡單的訓練就能形成戰鬥力。

    朱敬倫這次使用了政治手段,剛好一批淘汰下來的舊軍官有個去處,讓他們去預備役就職,儘管實權少了,但是職位和地位還在。

    一個軍區,原則上是十萬人,同時用十年時間訓練三十萬預備兵,戰時,可以擴充到四十萬。

    因此軍隊編制就變成了軍區總兵、軍統領、旅帥、營官、哨官和隊長。

    軍、旅一級皆設有參謀部,不過歸主官直接管轄,負責參謀軍務。

    軍區級則歸總參謀部直接節制,總參謀部向皇帝直接負責。

    保留過去的後勤部、人事部和財務部。

    後勤部負責運輸、採購事宜,但現在他們多了一個新的職責,那就是增添了一個分管鐵路的局,負責跟工部管轄的鐵路司進行對接,給鐵路建設提供建議,平時制定鐵路運輸的演習活動,戰時直接負責接管鐵路。

    人事部則管理軍官升遷等職,人事部獨立於任何軍事機構,直接向皇帝負責。旅級以上軍官,必須經過皇帝同意,旅級一下軍官,人事部可以自己決定。

    財務部負責編審預算以及批覆經費等,財務部則受戶部管制,但擁有直接向皇帝請示的權力,必要時候可以請求皇帝干涉戶部撥款問題,防止發生西方國家常見的文官政府對軍隊的壓制和敵視,更防止出現中國式的文官集團利用財務壓迫武將情況。

    軍隊改革總綱編制完成,朱敬倫批准之後,接着就開始編制具體實施細則。

    這時候朱敬倫看的都心驚肉跳,這些少壯派的膽子太大了,他們幾乎要將舊軍官全都趕出軍隊去。

    當年之所以是他們去出國留學,最大的原因是他們都識字,至於他們的文化水平,其實也並沒有多高,只是這幾年的學習,讓大多數人都進步不小,回來就看不上那些出身底層的軍官。

    朱敬倫可沒有這麼大的膽子,他進行了干涉,改正其中的一些條目,真正退入預備役的軍官,是到目前爲止,實在是無法完成識字培訓的,如果侯進現在還在軍中,他屬於被剔除的對象,但是黑狗卻勉強能夠讀公文了,就不在此列,如果按照原來的改革方案,黑狗也是要被踢走的。

    黑狗是留下了,但是一大批農民軍出身的軍官,卻絕大多數都要被踢走。比如原先大洪國起義軍投降過來的鄭金就屬於被清除掉的對象。不過這些少壯派倒是沒有提精兵簡政,要裁撤那些農民軍出身的士兵,否則朱敬倫也鎮不住。

    當然主要還是這個時代,即便是西方國家,軍隊中也充斥着大量的文盲,法國軍官之所以反智,很大原因就是本身就是文盲或者低文化水平出身,完成了義務教育的普魯士、瑞典等國就沒有反智情況。

    但是容克管理下的普魯士軍隊,也崇尚農民士兵,那些容克貴族出身的軍官,一直到一戰時期,都不喜歡城市士兵,認爲城市士兵太過奸猾,不如淳樸的農村士兵服從,一戰時期的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就發表過類似的言論。

    因此不管怎麼看,這些作爲士兵的農民軍士兵,都是相當優秀的兵員。

    果然改革總是要早就一批失意的人,朱敬倫還以爲這次關起門來的改革,觸動不會太大呢。結果最後細則出來後,還是要革除掉一大批舊部。

    對這些失意的人,只能進行安撫,不是怕他們造反,而是出於人性考慮。

    旅以上的軍官,朱敬倫都親自接見

    ,一次三四個、五六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告訴他們,在軍隊中連命令都看不懂的話,真的對軍隊很不利。同時告訴他們,不是革他們的職,而是調到預備役,在預備役有他們忙的。因爲未來幾年,他們需要不斷的重複招募新兵進行訓練的工作,這個工作有可能是永久性的,所以他們以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練兵,不需要能夠讀書寫字,至於公文會給他們配備副官。

    說的好聽,其實這些人就是去養老的,等過個十年八載,年紀一大,就都讓退休了。

    軍事改革中最熬人的人事變動有序,快速的推進,一個旅一個旅的進行整頓,對那些被調到預備役的軍官唯一的好處是,他們都回到了各自的故鄉,也算是衣錦還鄉了。

    朱敬倫一直擔心的兵變始終沒有發生,因爲軍餉豐厚,國家太平,即便調走,也沒有削軍官的軍餉,他們實在是找不到叛變的理由,即便叛變,士兵也不會跟着。

    就是一句話,國家安定,政治上就沒有動亂的機會,沒有被逼急,心理上也不存在叛變的決心,當然不滿是肯定有的,牢騷漫天,朱敬倫接見的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抱怨。

    黑狗的職務不但保住了,還被任命爲廣東軍區的司令,將他從長期任職的福健調回,也讓他跟長期帶領的客家五坑等軍分開,而是將最精銳的由廣東各地士兵編練的軍隊交給他。

    快刀斬亂麻,只用了一個月事件,改革委員會就通過各種任免程序,將大量的舊將調走,將大量的新人提拔,得到提拔最多的就是從歐洲回來的那批人,當時走的時候很可能只是一個營官,回來升爲旅帥不奇怪,升爲軍長的都有好幾個,而他們升職的主要依據,只是因爲他們在歐洲發表的軍事論文有見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顯然這批軍官中,恐怕有那麼幾個眼高手低之輩,但一時之間還檢驗不出來。

    軍官人事變動完成之後,纔是最困難的士兵整編。

    以四個軍區爲劃分,在外地的廣東籍軍隊調回,福健、廣西籍軍隊留駐,而江西軍區的軍隊甚至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招募重建,因爲之前江西幾乎沒有被收編的舊軍隊,這樣的軍隊早就在湘軍和太平軍的拉鋸中被消滅了,沒有福健那樣的地方民團,也沒有廣西哪裏的大量綠營。

    福健軍隊也需要擴編,士兵可以招募,但是軍官可不容易培養,因此大批廣東籍軍官就被派到了福健。讓人不容易接受的是,廣東地方的五坑一帶的客家人武裝,竟然都劃歸了福健軍區。這個理由一直沒有得到解釋,但誰都知道,那場十幾年的土客械鬥,讓客家人和廣東土人的關係水火不容,如今都不通婚嫁。客家軍留在廣東,只能個廣東軍區其他軍隊不和。

    同時將客家軍隊派往福健,也有監督福健地方勢力的原因,客家人雖然跟廣東土人不和,但他們的忠心卻是毋庸置疑的,因爲他們也算是朱敬倫起家的部隊,跟新安軍一樣,是精銳的老部隊。福健地方軍隊大多出自收編的地方民團,地方色彩很濃,現在派去了大量的廣東籍軍官,也不能保證安穩,所以在短期內還需要監督。

    懷疑自己治下的地方,這看起來好像不地道,所謂用人不疑,但那只是文人的傻話,政治上是犯錯誤的。朱敬倫不會犯這種錯誤,相比人心,他更願意相信一個讓人人都不能叛亂的機制,讓這個機制限制住所有人叛亂的行爲,然後再不妨高調的誇讚一下他們的忠誠,這是政治

    一番大規模的調動,在年底前,搭起了軍區制的框架。

    但看起來動作大,可實際上組織結構的變化並不大,因爲各個軍隊的編制都沒動,新安軍還是新安軍,五坑軍還是五坑軍,因爲他們的功勳,他們的名稱都沒變,因此根基其實並沒有變,所以這場大規模的調動,始終沒有引起混亂,反倒是一場軍事調動演習一樣。

    只是這樣一場大調動之後,上層的組織權力完全變了。

    表面上看,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總參謀長謝琦,但沒人會認爲他能成爲毛奇那樣的,執掌大明軍事大權的總參謀長,因爲他上面有一個比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強勢的多的皇帝

    新的軍事制度還包括其他方面,比如擴建新的軍校,將軍校從土地狹小的東較場搬遷到黃埔村,從旅歐軍官中任命新的軍校教官等,而大明皇帝親自擔當學校的榮譽校長一職,則得到了廣大軍官的極大支持,因爲這意味着上過軍校以後,就成了天子門生。

    軍事變革至此也只是剛剛搭起了一個架子,後面還有大量的工作,但大都是按部就班的事情,已經不影響軍隊的穩定和戰鬥力了。

    這時候朱敬倫纔開始進行其他方面的改革。

    這時,已經是1872年,這一次改革鄉村教育


章節報錯(免登陸)